裹足
词语释义
裹足
(1) 裹脚。喻指停足不前
词语解释
包裹其足。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酒酣, 公子光 佯为足疾,入窋室裹足。”
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
《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蹷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乡 秦 耳!”《史记·李斯列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 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豪杰之士,安得不短气;有志之徒,安得不裹足。”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孤本为世所重,新翻印为人所轻,定价太贵,深恐购者裹足不至。”
相传 公输班 为 楚 设置云梯,欲攻 宋 , 墨翟 闻之,“自 鲁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说 楚王 。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后遂用作典故,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騖。”《明史·贾三近传》:“是以为举人者,非华颠豁齿不就选;人或裹足毁裳,息心仕进。”
指行李盘缠。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佛还钗》:“恐汝无裹足,赠汝金釵。”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些少裹足,路途里欲得支费,望周全不须劫去。” 钱南扬 校注:“裹足,即下文的查果金珠。查果,即行李……字应作‘遮裹’,谓遮裹身体的衣被。金珠能满足沿路的开支,而不致欠缺,故云‘足’。”《宣和遗事》前集:“那 杨志 为等 孙立 不来,又值雪天,旅途贫困,缺少裹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一本作“ 果足 ”。
指旧时女子缠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杭州 赵钧臺 买妾 苏州 ,有 李 姓女,貌佳而足欠裹…… 赵 欲戏之,即以《弓鞋》为题。女即书云:‘三寸弓鞋自古无, 观音大士 亦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 清 王逋 《蚓庵琐语》:“﹝ 康熙 ﹞元年以来,所生之女,禁止裹足。”参见“ 缠足 ”。
引证解释
⒈ 包裹其足。
引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酒酣, 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窋室裹足。”
⒉ 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
引《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蹷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史记·李斯列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豪杰之士,安得不短气;有志之徒,安得不裹足。”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孤本为世所重,新翻印为人所轻,定价太贵,深恐购者裹足不至。”
⒊ 相传公输班为楚设置云梯,欲攻宋,墨翟闻之,“自鲁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郢说楚王。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后遂用作典故,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苦。
引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騖。”
《明史·贾三近传》:“是以为举人者,非华颠豁齿不就选;人或裹足毁裳,息心仕进。”
⒋ 指行李盘缠。一本作“果足”。
引宋洪迈《夷坚甲志·佛还钗》:“恐汝无裹足,赠汝金釵。”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些少裹足,路途里欲得支费,望周全不须劫去。”
钱南扬校注:“裹足,即下文的查果金珠。查果,即行李……字应作‘遮裹’,谓遮裹身体的衣被。金珠能满足沿路的开支,而不致欠缺,故云‘足’。”
《宣和遗事》前集:“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途贫困,缺少裹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
⒌ 指旧时女子缠足。参见“缠足”。
引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杭州赵钧臺买妾苏州,有李姓女,貌佳而足欠裹…… 赵欲戏之,即以《弓鞋》为题。女即书云:‘三寸弓鞋自古无, 观音大士亦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
清王逋《蚓庵琐语》:“﹝康熙﹞元年以来,所生之女,禁止裹足。”
裹足的国语词典
双脚受到束缚。比喻停止不前。
裹足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
(2) 同本义
裹,缠也。——《说文》
朱三百,裹。——《穆天子传》
富之以国裹。——《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
无不裹也。——《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
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
濯颖散裹。——郭璞《江赋》
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
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
(4) 携带
吾闻开元中,下天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 唐· 孙樵《书褒城驿壁》
(5) 又如: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裹持(包裹挟持,犹携带)
(6) 停止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 李斯《谏逐客书》
(7) 又如:裹足(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裹足不前(缠住脚不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8) 包罗;笼罩 。如:裹合(纠合;聚集);裹掖(包围);裹抹(遮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o3 [客英字典] kwo3 go3 [海陆丰腔] go3 [东莞腔] go3 [梅县腔] gwo3 [客语拼音字汇] go3 guo3 [宝安腔] go3
◎ 潮州话:l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果 | 古火 | 見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kuɑ | kuax/ku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緅 | 子句 | 精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sĭu | cyoh/zi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