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免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五服以外的远亲,如高祖的亲兄弟、曾祖的堂兄弟、祖父的再从兄弟、父亲的三从兄弟、自己的四从兄弟及三从侄、再从侄孙等。
《唐律·户婚下·为袒免妻嫁娶》:“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
引证解释
⒈ 指五服以外的远亲,如高祖的亲兄弟、曾祖的堂兄弟、祖父的再从兄弟、父亲的三从兄弟、自己的四从兄弟及三从侄、再从侄孙等。
引《唐律·户婚下·为袒免妻嫁娶》:“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
袒免亲的网络释义
袒免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旦声。本义:绽开)
(2) 同本义
袒,衣缝解也。——《说文》
(3)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仪礼·遂觏礼》
劳毋袒。——《礼记·曲礼》
袒右。——《史记·陈涉世家》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又如:袒臂(袒露胳膊。表示奋发、激昂或愿意归降);袒肉(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谢罪或祭礼时的一种表示);袒肩(袒膊。袒露右肩);袒开(袒露解开)
(5) 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汉书·高帝纪》
(6) 又如:袒左(古代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古代凡礼事皆左袒);袒免亲(指五服以外的远亲);袒哭(袒左痛哭。古代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示);袒裘(谓在君之侧袒出正服、裼衣、皮衣的左袖而露出中衣。是一种违礼不敬之举);袒裼(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
动词
(1) 表白 。如:袒开(毫无掩饰地敞开);袒荡(垣率,不做作)
(2) 偏袒 。如:袒庇(袒护包庇);袒护 “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tan3 [台湾四县腔] tan3 [客语拼音字汇] tan3 [海陆丰腔] tan3 [客英字典] tan3 [梅县腔] t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但 | 徒旱 | 定 | 寒 | 上聲 | 旱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danx/daan | dʰɑ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下面是“人”,上面象人头上戴帽形,是冠冕的“冕”本字。由于假借为“免除”义,另造“冕”字。假借义:免除,避免)
(2) 脱掉;脱落
免,脱也。——《广雅·释诂四》
左右免胄而下。——《国语·周语中》
其将不免乎!——《左传·襄公十年》
免使者而复鼓。——《左传·成公十六年》
免胄而听命。——《国语·晋语六》
秦师过 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论衡·道虚》
(3) 又如:免胄(脱下头盔);免丧(脱去丧服);免绖(脱去麻带而仅着丧服)
(4) 赦免,释放
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因而获免。——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惠而免之;免囚(被赦免的囚犯);免坐(对罪犯亲属免予治罪);免放(释放);免赦(赦免)
(6) 逃避灾难或罪过
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于溷藩以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免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宋· 苏洵《六国论》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免却(避免,防止);免身(脱身免祸)
(8) 去掉;除掉
了缘道:“这也容易。但我的徒弟乃新出家的,这个可以免得。望列位做个人情。”——《醒世恒言》
(9) 又如:免虑(免得挂念);免试;免学费;免俗(不拘世俗常情);免责(不受责备);免掉(消除,除去)
(10) 罢黜
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
宰说,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多自免去。——《明史》
(11) 又如:免去(免除);免册(罢免的册书);免臣(被罢官的人);免退(撤职)
(12) 豁免 。如:免丁(免除服劳役);免租(免交租税);免债(免除债务);免试(免除考试);免虑(不必挂念,放心)
(13) 生孩子。同“娩”
将免者以告。——《国语·越语上》
妇人免乳大故。——《汉书·外戚传上》
朔妇免身生男。——《史记·赵世家》
(14) 又如:免身(分娩);免乳(分娩)
(15) 不允许 。如:闲人免进
(16) 分开;分离;别离
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解老》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
(17) 通“俛”。低头
冯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战国策·赵策四》
(18) 通“勉”。努力,尽力
使百吏免尽。——《荀子·王制》
免耕杀匿,使农事得。——《吕氏春秋·辩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1 [东莞腔] men1 [海陆丰腔] mien1 mien3 [宝安腔] men1 [客英字典] men1 men3 mien3 [客语拼音字汇] mian1 [梅县腔] men1 [台湾四县腔] mien1 mien3 [陆丰腔] mi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免 | 亡辨 | 明 | 仙B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山 | 仙B | mĭɛn | mienx/myeen |
详细解释
qīn
形容词
(1) (形声。从见,亲(
)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2) 同本义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3)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4) 亲密。与“疏”相对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6) 准,准确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7)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8) 通“新”。更新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9) 通“辛”。艰苦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名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3)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4)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5) 亲密的、可靠的人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6)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副词
(1) 亲自,亲身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动词
(1) 亲近;接近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2)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3)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4) 另见
qìng
(2)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