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补语
(1) 句子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对其进行补充说明的成分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如‘人到齐了’的‘齐’,‘好得很’的‘很’。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形容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定语,状语,程度补语,谓语。
2、极性程度补语在语法、语义、语用上有自己的特点。
3、在现代汉语中,性质形容词和一部分动词后可以出现极性程度补语。
4、使用问候语时屈从补语的相容规则。
5、这四个词在充当极性程度补语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差异;
6、汉语补语系统包含的范围广、种类多,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7、补语是现代汉语最具特点的语法成分之一,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8、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9、论文从情态补语句的形式、意义以及训练方法入手,探讨了这一句型的教学规律。
10、情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维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
11、补语的可能式的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使用存在不平行现象。
12、“少”没有否定结构;不能直接作补语;只能用于表示已然的主观意向中;“少”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程度副词。
13、本文综合汉语母语者的使用频率、外国学生的使用频率和正确率,得出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的习得顺序。
14、为什么形容主语的形容词有时候是定语,有时候是补语,有时候又变成谓语了?
15、汉语能性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补语可能式,另一种是与情态动词有关的结构。
16、本文试图从语义角度对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解释。
17、句法位置包括:定语、谓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
18、在口语中,补语常常游离到句首主语或句中状语的位置。
19、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有其认知上的理据。
20、第二、在句法搭配方面,考察了汉韩思考类动词作述语时,与主语、宾语、补语的搭配情况。
21、在句法功能上,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句子成分。
22、掌握“比”字句的意义、用法,运用该句型进行比较,了解数量补语。
23、主格人称代名词担任句子里面的主语或主语的补语。
24、第二部分对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定作了说明。
25、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26、本文还讨论了与动词复制结构有关的其它现象,包括不能进入此结构的动词特征以及补语为时间词的情形。
27、补语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既可以指向述语动词,也可以指向句子的主语、宾语、介词宾语。
28、苗语中存在差比句补语,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苗语的SVO型和前置词型特征比汉语典型。
29、主要考察了名词的陈述性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做补语,以及个别名词用法的变化。
30、咸阳方言中的程度补语很复杂。
补语的国语词典
补足主述语意思的词。如「好得很」。「很」即为「好」的补语。
补语的网络释义
补语
补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2) 同本义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补衣;补袜;补衬(打补丁,衬里子);补衣(打过补丁的衣服)
(4) 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牵萝补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桥补路;补天济世(修补天道,救济世人);补天(传说古代之时,苍天西北角有破缺之处,于是女娲氏炼石以补苍天,使无缺损;比喻挽回时运)
(6) 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7) 又如: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弥补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9) 又如:补刖(弥补被刖的脚跟。比喻矫正缺失,使归真返朴);补拙(弥补愚钝);补苴(弥补缺漏)
(10) 济助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11) 又如:补益(裨补助益);补报(增补);补裨(增益补阙)
(12) 补养;滋补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13) 又如:补理(滋补调理);补导(采补和导引。道家的养生术)
(14) 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如: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补授官职)
名词
(1) 补子 。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 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如:大补
(3) 春秋时地名 。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yǔ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yù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