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扼辙

táng bì è zhé [ tang bi e zhe]
繁体 螳臂扼轍
注音 ㄊㄤˊ ㄅ一ˋ ㄜˋ ㄓㄜ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1.亦作"螗臂扼辙"。 2.犹螳臂当车。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扼辙耳。”

成语用法

螳臂扼辙作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螗臂扼辙”。犹螳臂当车。参见“螳臂当车”。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是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覬,况非英雄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螗臂扼辙耳。”

螳臂扼辙的网络释义

螳臂扼辙

  • 螳臂扼辙的解释是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 汉字详情

    táng [tang]
    部首: 603
    笔画: 17
    五笔: JIPF
    五行:
    仓颉: LIFBG
    四角: 591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螳螂的简称

    螳,螳螂也。——《说文新附》

    螳螂,有斧虫。——《玉篇》

    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庄子·天地》

    睹-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木》

    (2) 又如:螳斧(指螳螂前足。以其前两足高举如人执斧,故名。亦喻脆弱的武装);螳螂之卫(比喻微弱的兵备);螳臂(比喻不自量力;微弱之力);螳轮(比喻不自量力者);螳臂拒辙,螳臂当辙,螳臂扼辙(犹螳臂当车)

    英文翻译

    mantis

    方言集汇

    ◎ 粤语:tong4
    ◎ 客家话:[陆丰腔] tong3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宝安腔] tong2 [梅县腔] t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dʰɑŋdang
    bì,bei [bi,bei]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NKUE
    五行:
    吉凶:
    仓颉: SJB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bei

    (1) ——见“胳臂”( gēbei)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2)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4)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6)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7)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动词

    (1) 放在胳膊上 。如:臂鹰(使鹰停在手臂上。即架鹰。引申为打猎)

    (2) 另见 bei

    英文翻译

    arm

    方言集汇

    ◎ 粤语:be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3 [陆丰腔] bi3 pi6 [海陆丰腔] bi3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客英字典] bi3 [梅县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宝安腔] bi3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卑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jeh/piehpĭe
    è [e]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DBN
    五行:
    仓颉: QMSU
    四角: 51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厄声。本义:抓住;掐住)

    (2) 同本义

    搤,捉也。——《说文》

    力扼虎,射命中。——《汉书·李陵传》

    搤其喉而不得进。——《后汉书·荀彧传》

    不搤其亢。——《汉书·娄敬传》

    搤熊罴。——《汉书·扬雄传》

    搤,持也。——《广雅·释诂三》

    (3) 又如:扼虎(用双手掐住猛虎);扼吭拊背(本指控制咽喉。引申为扼制要冲之意);扼襟(握持衣服的襟领。引申为控制要害,掌握要领);扼臂(手臂)

    (4) 扼守;据守 。如:扼险(控制要害);扼据(控制);

    (5) 阻碍,堵住

    因而搤之可也。——《庄子》。又如:扼昧(暗中加害);扼塞(阻塞);扼隘(堵住要隘);扼吭(气逆于喉)

    英文翻译

    grasp, clutch; choke, strangle

    方言集汇

    ◎ 粤语:aa1 aak1 ak1
    ◎ 客家话:[梅县腔] ak7 nak8 nak7 [海陆丰腔] ak7 [客英字典] ak7 [东莞腔] ngak7 [客语拼音字汇] ag5 [台湾四县腔] ak7 [沙头角腔] ak7 [宝安腔] ak7
    ◎ 潮州话: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革麥開入聲開口二等qrek/aekʔæk
    zhé [zhe]
    部首: 405
    笔画: 16
    五笔: LYC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QYBK
    四角: 485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徹( chè)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2) 同本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3) 车子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去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又如:辙印(车子行驶的痕迹);辙迹(车子行驶的痕迹)

    (5) 道路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宋· 胡铨《好事近》

    (6) 又如:辙轨(轨道)

    (7) 途径;门路;路数,路子

    总会旧辙,创立新意。——隋· 潘徽《韵纂序》

    (8) 又如:没辙(没有办法)

    (9) 比喻错误或教训 。如:前辙(前人的教训)

    (10) 歌词、戏曲、杂曲等所押用的韵摄 。如:合辙(押韵);十三辙

    英文翻译

    wagon ruts, wheel tracks

    方言集汇

    ◎ 粤语:ci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