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lóu gū [ lou gu]
繁体 螻蛄
注音 ㄌㄡˊ ㄍㄨ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蝼蛄 lóugū

(1)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黄色。前足发达,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mole cricket

词语解释

  1. 昆虫名。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盐山 有 刘某 者,患癃闭,百药不验,一夕,梦神语曰:‘铜头煅灰,酒服之,即通。’问:‘铜头何物?’曰:‘汝辈所谓螻蛄也。’” 马加 《双龙河》:“她们像夏天雨后的蝼蛄一样,从松土壳里翻出了身。”

引证解释

⒈ 昆虫名。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盐山有刘某者,患癃闭,百药不验,一夕,梦神语曰:‘铜头煅灰,酒服之,即通。’问:‘铜头何物?’曰:‘汝辈所谓螻蛄也。’”
马加《双龙河》:“她们像夏天雨后的蝼蛄一样,从松土壳里翻出了身。”

蝼蛄的国语词典

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的泛称。体圆,色褐,长约三公分。有两对翅膀,前肢有力,善掘地,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嗜食农作物嫩茎,为稻麦害虫。雄虫每于日落黄昏时叫。

蝼蛄的网络释义

蝼蛄 (直翅目蝼蛄科昆虫)

  • 蝼蛄,又名拉拉蛄、地拉蛄,属于直翅目蝼蛄科,主要类型有华北蝼蛄、东方蝼蛄、台湾蝼蛄和普通蝼蛄。华北蝼蛄又称单刺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
  • 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为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
  • 蝼蛄造句

    三是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蝼蛄和金针虫,它们在秋苗期和返青后咬食小麦根茎部,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针虫、蛴螬、蝼蛄,尤以前两种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
    有名的食虫鸟,以摄食地下金针虫、蝼蛄、步行虫等昆虫为生,它所吃的昆虫,多是农作物的害虫。
    在男性和靠西人像下方画了粗黑的框子,框中绘有两只蝼蛄,头向东。
    “耪地不怕拉拉蛄叫”,两岸同胞要继续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交流,这才是最根本、最实在的。
    民警通过查阅,发现此鸟名为戴胜,是有名的食虫鸟,大量捕食金针虫、蝼蛄和天牛幼虫等害虫,在保护森林和农田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如蜜蜂、蝇蛆、黄粉虫、蝙蝠蛾、蟑螂、蝼蛄等。
    蝼蛄!逐渐,强烈光满淡化,那个高大的恶煞魔灵崛地而起,高达几十米。
    证明了这些昆虫是有益的:例如,蝼蛄和白蚁都可以帮助哺乳期的母亲产生母乳。
    中国蝼蛄属蝼蛄科新种直翅目。
    外来的草坪在太原还很遭害虫“惦记”,核桃虫、蛴螬、蝼蛄大量在其下繁衍。
    小麦死苗的另一个原因是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
    对园林植物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而且以幼虫危害为主。
    地画中蝼蛄有两只,也代表着戎族的两支,因年久传说失真,变成了启“乘两龙”了。
    本株菌对蝼蛄和蛴螬两种地下害虫都没表现出杀虫效果。
    紫鑫丹的主要药材,再配以稻芽、僵蚕、蝼蛄、熟地漏芦、鹤虱、薤白、薯莨、靛蓝、糙苏、蒿本、爵床、礞石、瞿麦等九十六种辅药就可以炼制了。
    这些结果可能为蝼蛄声诱捕装置的生物原型和数学模型的研究提供某些依据。
    本文利用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典型土壤动物穿山甲、蝼蛄、蚂蚁、蜣螂等的爪趾进行了观察分析。
    对球场常见的蛴螬、蝼蛄等较难防的地下害虫有十分好的放效;

    汉字详情

    lóu [lou]
    部首: 603
    笔画: 15
    五笔: JOVG
    五行:
    仓颉: LIFDV
    四角: 5914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娄声。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

    (2) 同本义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古诗十九首》

    (3) 又如:蝼蚓(蝼蛄与蚯蚓);蝼蚁得志(比喻小人得志);蝼蚁之诚(自谦微诚之辞)

    (4) 谓肉有臭味如蝼蛄 。如:蝼蛄疮(瘰疠)

    动词

    谓被蚁蛀蚀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 mole cricket, Gryllotalpa africana

    方言集汇

    ◎ 粤语:lau4

    宋本广韵

    gū,gǔ [gu,gu]
    部首: 603
    笔画: 11
    五笔: JDG
    五行:
    仓颉: LIJR
    四角: 541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蝼蛄

    蛄,蝼蛄也。——《说文·虫部》

    嘹嘹湿蛄声,咽源惊溅起。——唐· 李贺《昌谷诗》

    (2) 另见

    (1) ——见“蝲蛄”( làgǔ)

    (2) 另见

    英文翻译

    mole cricket

    方言集汇

    ◎ 粤语:g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1 [宝安腔]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客英字典] gu1 [梅县腔] g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胡平聲開口一等ko/ku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