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螗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蜩螳 ”。蝉的别名。
汉 焦赣 《易林·谦之解》:“蜩螗欢喜,草木嘉茂。” 晋 陆云 《寒蝉赋》:“容丽蜩螗,声美宫商。”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二:“蜩螗晚噪风枝稳,翡翠閒眠宿处深。”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螳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诗之一:“无限蜩螗齐沸了,又携儿辈踏清秋。”
比喻喧闹、纷扰不宁。
清 赵翼 《耳聋》诗:“世务纷蜩螗,聆之本何益。” 丘复 《寄曹耐公汕头》诗:“国会初开幕,党争正蜩螗。” 庐隐 《海滨故人》四:“以年来国事蜩螗,固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辈则志不在斯。”参见“ 蜩螗沸羹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蜩螳”。
⒉ 蝉的别名。
引汉焦赣《易林·谦之解》:“蜩螗欢喜,草木嘉茂。”
晋陆云《寒蝉赋》:“容丽蜩螗,声美宫商。”
五代齐己《移居西湖作》诗之二:“蜩螗晚噪风枝稳,翡翠閒眠宿处深。”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螳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
清曹寅《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诗之一:“无限蜩螗齐沸了,又携儿辈踏清秋。”
⒊ 比喻喧闹、纷扰不宁。参见“蜩螗沸羹”。
引清赵翼《耳聋》诗:“世务纷蜩螗,聆之本何益。”
丘复《寄曹耐公汕头》诗:“国会初开幕,党争正蜩螗。”
庐隐《海滨故人》四:“以年来国事蜩螗,固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辈则志不在斯。”
蜩螗的网络释义
蜩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周声。本义:蝉) 同本义
蜩,蝉也。——《说文》
五月鸣蜩。——《诗·豳风·七月》
如蜩如螗。——《诗·大雅·荡》
爵鷃蜩范。——《礼记·内则》
旁鸣蜩蜺属。——《考工记·梓人》
见佝偻者承蜩。——《庄子·达生》
(2) 又如:蜩沸(蝉鸣声、汤沸声。比喻喧哗纷乱到极点);蜩梁(蝉的别名);蜩范(蝉和蜂);蜩甲(蝉脱落的外壳);蜩蚬(蜩蝉。即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u2 [海陆丰腔] tiau2 [宝安腔] tiau2 [台湾四县腔] tiau2 [梅县腔] tiau2 [客语拼音字汇] tiau2 tiau4 tia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迢 | 徒聊 | 定 | 蕭 | 平聲 | 蕭 | 開口四等 | 效 | 蕭 | dʰieu | de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一种形体较小的蝉,背表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声清亮 。
(2) 螳螂
锋蝟斧螗。——柳宗元《平淮夷雅》。 潘纬注:“螗,虫也。《后汉史》作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tong3 [海陆丰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梅县腔] t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唐 | 徒郎 | 定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dʰɑŋ | d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