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海外

fēi shēng hǎi wài [fei sheng hai wai]

词语释义

闻名于国外,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很有成就,连在国外的名气都很大。

蜚声海外造句

他是蜚声海外的作家,又对翻译理论深有研究,他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最好人选。
温润、自然、沉静、端凝,龙泉青瓷不仅深为国人喜爱,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蜚声海外,广为推崇。
我们八卦门蜚声海外,在全世界有几千万的徒子徒孙,这其中还有隐藏起来的董家后裔,你想想,他们能够服你吗?
蜚声海外谁同誉,北望中原倚太虚。
桂林山水蜚声海外。
目前,沈阳怪坡已蜚声海外,堪称华夏一绝。
蒋儒斐,五、六十年代蜚声海外的内科专家。
麻省之名蜚声海外,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趋之若鹜的科学圣殿。
实华国旅“服务细腻、线路新颖”的品牌形象蜚声海外。
因为此间有个蜚声海外的名字——潘家园,全称潘家园旧货市场。
永乐大典》的编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让华夏文明蜚声海外。

汉字详情

fēi,fěi [fei,fei]
部首: 603
笔画: 14
五笔: DJ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YLMI
四角: 11136

详细解释

fēi

动词

(1) (形声。从虫,非声。①( fěi)本义:一种有害的小飞虫②( fēi)通“飞”。鸟飞) 通“飞”。飞翔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史记·楚世家》

一体花纹如彩画,满身锦绣若蜚英。——《西游记》

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汉书·王莽传下》

(2) 又如:蜚英(飞花);蜚集(飞翔集结);高蜚(高高飞翔;飞得很高);蜚翔(飞行翱翔)

(3) 另见 fěi

fěi

名词

(1) (形声。从虫,非声。本义:昆虫名。草螽)

(2) 同本义

秋,有蜚,为灾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3) 蜚蠊,即蟑螂 。如:蜚廉虫(即蜚蠊。虫名。俗称蟑螂)

(4) 传说中的灾兽

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山海经》

(5) 另见 fēi

英文翻译

cockroach

方言集汇

◎ 粤语:fei1 f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i1 fui3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i1 fu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fi3 [客英字典] fui1 fui3 [宝安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尾微合上聲合口三等pyoix/pvojpĭwəi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
wài [wai]
部首: 337
笔画: 5
五笔: Q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Y
四角: 2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會泰合去聲合口一等nguad/nguayŋuɑ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