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蛤

bàng gé [ bang ge]
注音 ㄅㄤˋ ㄍㄜˊ

词语释义

亦作'蜯蛤'。 蚌与蛤。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诗文中常混用以称蚌。

词语解释

  1. 亦作“蜯蛤”。蚌与蛤。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诗文中常混用以称蚌。

    《韩非子·五蠧》:“民食果蓏蜯蛤。”《吕氏春秋·精通》:“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 汉 班固 《答宾戏》:“宾又不闻 和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隋侯 之珠藏於蚌蛤乎?”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迴。”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走,去吃蚌蛤呵, 槟榔屿 的蚌蛤真好。”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蜯蛤”。蚌与蛤。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诗文中常混用以称蚌。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蚌》。

《韩非子·五蠧》:“民食果蓏蜯蛤。”
《吕氏春秋·精通》:“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
汉班固《答宾戏》:“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韞於荆石, 隋侯之珠藏於蚌蛤乎?”
唐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迴。”
艾芜《印度洋风土画》:“走,去吃蚌蛤呵, 槟榔屿的蚌蛤真好。”

蚌蛤的网络释义

蚌蛤

  • 亦作"蜯蛤"。可食用、可入药。
  • 汉字详情

    bàng,bèng [bang,beng]
    部首: 603
    笔画: 10
    五笔: JD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IQJ
    四角: 55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丰声。本义:一种软体动物。有的能产珍珠)

    (2) 同本义

    离为蚌。——《易·说卦》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战国策·燕策》

    巨 蜯函蛛。——《文选·左思·南都赋》

    民食果菰 蜯蛤腥臊恶臭。——《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蚌蛤(蚌与蛤。长者曰蚌,圆者曰蛤);蚌壳(蚌的外壳)

    (4) 美珠

    蚌,美珠。——《类篇·虫部》

    (5) 另见 bèng(蚌埠)

    英文翻译

    oysters, mussels; mother-of-pearl

    方言集汇

    ◎ 粤语:pong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ong1 (kong1) pong3 pang5 [宝安腔] pong1 [海陆丰腔] pong1 (kong1) pong3 pang5 [客英字典] pong1 pong3 [梅县腔] pong1 pong3 [东莞腔] pong1 [客语拼音字汇] p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步項上聲開口二等brungx/beonkbʰɔŋ
    gé,há [ge,ha]
    部首: 603
    笔画: 12
    五笔: JWGK
    五行:
    仓颉: LIOMR
    四角: 581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 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

    (3) 另见

    名词

    (1)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如:蛤鱼(青蛙)

    (2) 另见

    英文翻译

    clam

    方言集汇

    ◎ 粤语:gaap3 gap3 haa4
    ◎ 客家话:[梅县腔] kap7 gap7 gop7 [陆丰腔] ham1 [海陆丰腔] gap7 kap7 ha2 [台湾四县腔] gap7 kap7 ha2 [客英字典] kap7 gap7 [宝安腔] gap7 kap7 | ha2 [东莞腔] gap7 [客语拼音字汇] ha1 kab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沓入聲開口一等kopkɒp

    蚌蛤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