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虚无
(1) 荒诞无稽
(2) 天空
词语解释
亦作“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见“ 虚无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虚无”。
⒉ 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引《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⒊ 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
引《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王禹偁《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唐甄《潜书·破祟》:“庄周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⒋ 天空;清虚之境。
引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杜甫《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七:“桂林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谓‘山如碧玉簪。’……近时刘叔治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⒌ 谓荒诞无稽。
引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世人以刘向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欧阳修《六一笔记·老氏说》:“老子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⒍ 空无所有。
引唐杜甫《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⒎ 指想象或理想。
引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⒏ 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参见“虚无主义”。见“虚无”。
引巴金《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
虚无的国语词典
太空、天空。
虚无的网络释义
虚无 (道家哲学)
反义词
虚无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
)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2) 同本义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 昆仑虚。——《说文》
河出 昆仑虚。——《尔雅》
虚邑。——《易·升》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诗·傭风·定之方中》
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
(3) 又如:虚莽(墟丘和草莽)
(4) 住所;处所
郑国,今 河南之 新郑,本 高辛氏火正 祝融之虚也。——《汉书》
(5) 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汉书·贾谊传》
无由不通,无虚不败。——《逸周书·文政》
(6) 又如:虚土(荒芜之地);虚荒(荒芜,荒废);虚空(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虚墓(墟墓。丛葬的基地)
(7) 乡村市集
之虚所卖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童区寄传》
一虚皆惊
(8) 又如:虚市;虚里(墟里,村庄);虚邑(墟落;村落);虚所(集市);虚城(墟落和城邑);虚落(墟落。村庄)
(9) 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淮南子·泛论》
(10) 又如:虚隙(空隙,漏洞)
(11) 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宋· 苏轼《前赤壁赋》
(12) 又如:虚皇(天帝,指玉帝);虚碧(指清澈碧蓝的天空);虚檐(凌空的房檐);虚极,虚象(指太空);虚亡(高空;太空)
(13) 指抽象的理论
亭林之学成于贵实;予之学出于导虚。—— 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14) 又如:虚比浮词(不切实际的空泛之谈);虚空横拟(凭空想像);虚喻浮言(说空话;说没有根据的话);虚灵(生动而不可捉摸);虚见(无根之论;浮浅之见)
(15) 姓
形容词
(1) 空虚,与“实”相对
虚,空也。——《尔雅》
无虚不败。——《周书·文政》。注:“国无人谓之虚。”
有凭虚公子者。——张衡《西京赋》
仓府两虚,国弱。——《商君书·去强》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
(2) 又如:虚箦(屁);虚火(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张扬);虚爵(空的饮酒器);虚壑(空谷);虚器(中空的器物);虚花(虚幻不实)
(3) 疏松,不坚实或不结实 。如:虚儾(过度宽松);虚笼笼(疏松的样子);虚闲(疏朗有致);虚薄(虚浮,不笃实)
(4) 稀少
自此贼情渐虚,官兵始知所向,以至擒殄。——宋· 王弥大《清溪弄兵录》
(5) 虚弱
虚稼先死。——《吕氏春秋·辨土》。注:“根不实也。”
(6) 又如:虚劣(虚弱);虚城(虚弱的城邑);虚孱(虚弱无能);虚顿(虚弱疲惫);虚弊(虚弱疲敝,贫乏疲困);虚惫(虚弱疲惫)
(7) 空闲;间断 。如:虚日(空闲的日子);虚闲(空闲;清闲)
(8) 心慌,不踏实 。如:虚心架子(不得不对付但又心中无数的意思)
(9) 谦虚
足下虚心。——《汉书·李广苏建传》
心不能虚。——清· 刘开《问说》
心之不虚
(10) 又如:虚中(谦虚;虚心);虚己(犹虚心);虚忝(谦词。谓无其实而空受荣宠);虚受(虚心接受);虚恭(谦虚、恭敬)
(11) 虚假,不真实
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又如:虚科(虚情假意);虚脾甜口(虚情假意);虚脾胃(虚情假意);虚下(演出中演员暂时退场);虚嚣(虚假不实;欺诈)
(13) 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韩非子》
(14) 又如:虚皇坛(道教太虚神的祭坛);虚夷(恬淡寡欲);虚玄(指道家思想。老子主张虚一静观和玄览,故称)
动词
(1) 使空出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承位以待之。——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
虚而浮。——宋· 沈括《梦溪笔谈》
旁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虚中乐喜。——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虚左(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古代车位以左为尊,故虚以待之);虚宁(帝位空悬)
(3) 通“居”。居住
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荀子·大略》
(4) 使成为废墟
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荀子》
(5) 耗费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墨子》
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史记》
副词
(1) 徒然,白白地
贾生年少虚垂涕。—— 李商隐《安定城楼》
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2) 又如:虚邀(空邀;白请);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虚花(白白地耗费);虚过(白白地度过);虚劳(白费力气);虚费(白白地消耗);虚废(白白丢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虚 | 去魚 | 溪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khio/qiv | kʰĭo |
详细解释
wú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mó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無 | 武夫 | 明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myo/miu | m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