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庄子·让王》:“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弊襟不掩时,藜羹常乏斟。” 宋 曾巩 《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诗:“适意藜羹与布裘,结庐人境地还幽。” 阿英 《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夫小人樵苏以给食,豆粥藜羹,仅以充腹。”
引证解释
⒈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引《庄子·让王》:“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晋陶潜《咏贫士》之二:“弊襟不掩时,藜羹常乏斟。”
宋曾巩《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诗:“适意藜羹与布裘,结庐人境地还幽。”
阿英《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夫小人樵苏以给食,豆粥藜羹,仅以充腹。”
藜羹的国语词典
以藜作羹。比喻粗食。
藜羹的网络释义
藜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一种普通的蔓生藜
藜,藜草也。——《说文》
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注:“藿也。”
藜藿之羹。——《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似藿而表赤。”
(2) 藜科。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如:藜杖(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藜芘(藜编的璧障);藜床(藜茎编的床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2 lai2 [客英字典] lai2 li2 [台湾四县腔] li2 lai2 [宝安腔] lai2 [客语拼音字汇] lai2
◎ 潮州话:l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黎 | 郎奚 | 來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le/lei | li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2) 调和五味的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3)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羹食(羹汤和饭);羹粥(菜羹和稀饭);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5) 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ng1 [东莞腔] gang1 [梅县腔] gang1 [陆丰腔] gang1 [宝安腔] gang1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庚 | 古行 | 見 | 庚二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kɐŋ | krang/ke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