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末散

pú huáng mò sàn [pu huang mo san]

词语释义

是一种药物,主治牙疼。

汉字详情

[pu]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IG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EIB
四角: 44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丱,浦声。本义:植物名。香蒲)

(2) 同本义

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说文》

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

共其苇蒲之事。——《周礼·泽虞》。注:“以为席。”

男执蒲璧。——《周礼·大宗伯》。注:“蒲为席,所以安人。”

(3) 又如:蒲甸儿(亦作“蒲垫”。用蒲草编的坐垫);蒲柳(比喻身微低贱);蒲草毛窝(一种用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底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蒲鞭示辱(以薄为鞭,薄罚示耻);蒲帆(用蒲叶编成的船帆)

(4) 菖蒲 。如:蒲节(端午节);蒲人(以菖蒲扎成的人像);蒲酒(菖蒲酒);蒲练(用蒲之纤维织成的布);蒲艾(菖蒲与艾草)

(5) 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

不流束蒲。——《诗·王风·扬之水》

(6) 又如:蒲柳(植物名,即水杨。质性柔弱且又树叶早落,所以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蒲姿(蒲柳之姿);蒲杨(蒲柳)

(7) 用草盖的圆顶屋 。如:蒲屋(茅屋);蒲室(茅屋);蒲庵(草庵)

(8) 樗蒲 。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如:蒲戏(樗蒲之戏);蒲弈(樗蒲之戏)

(9) 同今“葡萄” 。如:蒲萄;蒲陶;蒲桃

(10) 古邑名

(11) 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12)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

(13) 姓。如:汉有蒲昌、蒲遵

动词

(1) 伏地而行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2) 又如:蒲伏(匍匐。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

英文翻译

type of rush; vine

方言集汇

◎ 粤语:p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2 [东莞腔] pu2 [台湾四县腔] pu2 [陆丰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2 [梅县腔] pu2 [客英字典] pu2 [宝安腔] p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胡平聲開口一等bo/bubʰu
huáng [huang]
部首: 1101
笔画: 11
五笔: AM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LWC
四角: 4480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动词

(1) 垮掉,坏了事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名词

(1) 黄赤色的马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如:扫黄

(7)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英文翻译

yellow;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ng2 [东莞腔] wong2 [陆丰腔] wong3
◎ 潮州话:ng5

宋本广韵

[mo]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GS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J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方言集汇

◎ 粤语:mut6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撥入聲合口一等muɑtmuat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