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缥侯氏

pú piǎo hòu shì [pu piao hou shi]

词语释义

蒲缥塘子沟的侯氏家族,是南迁而来的平遥后裔。

汉字详情

[pu]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IG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EIB
四角: 44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丱,浦声。本义:植物名。香蒲)

(2) 同本义

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说文》

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

共其苇蒲之事。——《周礼·泽虞》。注:“以为席。”

男执蒲璧。——《周礼·大宗伯》。注:“蒲为席,所以安人。”

(3) 又如:蒲甸儿(亦作“蒲垫”。用蒲草编的坐垫);蒲柳(比喻身微低贱);蒲草毛窝(一种用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底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蒲鞭示辱(以薄为鞭,薄罚示耻);蒲帆(用蒲叶编成的船帆)

(4) 菖蒲 。如:蒲节(端午节);蒲人(以菖蒲扎成的人像);蒲酒(菖蒲酒);蒲练(用蒲之纤维织成的布);蒲艾(菖蒲与艾草)

(5) 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

不流束蒲。——《诗·王风·扬之水》

(6) 又如:蒲柳(植物名,即水杨。质性柔弱且又树叶早落,所以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蒲姿(蒲柳之姿);蒲杨(蒲柳)

(7) 用草盖的圆顶屋 。如:蒲屋(茅屋);蒲室(茅屋);蒲庵(草庵)

(8) 樗蒲 。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如:蒲戏(樗蒲之戏);蒲弈(樗蒲之戏)

(9) 同今“葡萄” 。如:蒲萄;蒲陶;蒲桃

(10) 古邑名

(11) 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12)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

(13) 姓。如:汉有蒲昌、蒲遵

动词

(1) 伏地而行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2) 又如:蒲伏(匍匐。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

英文翻译

type of rush; vine

方言集汇

◎ 粤语:p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2 [东莞腔] pu2 [台湾四县腔] pu2 [陆丰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2 [梅县腔] pu2 [客英字典] pu2 [宝安腔] p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胡平聲開口一等bo/bubʰu
piǎo,piāo [piao]
部首: 332
笔画: 14
五笔: XSFI
五行:
仓颉: VMMWF
四角: 21191

详细解释

piāo

动词

(1) 同“飘”。飞扬

凤缥缥其高逝兮。——《汉书·贾谊传》

片片征云,五色旌旗缥缈。——《封神演义》

(2) 又如:缥缥(飘飘。轻举的样子);缥乎(缥缈,缥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 另见 piǎo

piǎo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票声。糸( ),细丝。本义:丝织物淡青色)

(2) 同本义

缥,帛青白色也。——《说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缥帙(浅青色的书衣。泛指书卷);缥缃(书卷之别称。淡青色的帛为缥,淡黄色的帛为缃);缥囊(浅青色的书袋);缥瓦(琉璃瓦);缥酒(酒名,一种绿色而微白的美酒);缥粉(淡青色的粉末);缥醪(酒名,一种浅青色的美酒);缥玉(浅青色的玉);缥色(淡青色);缥瓷(清青色酒瓶);缥被(淡青色的被);缥带(淡青色的带子);缥碧(浅青色)

(4) 用同“标”。相貌、姿态美好 。如:缥致(标致。相貌姿态美好)

(5) 另见 piāo

英文翻译

light blue silk; dim; misty

方言集汇

◎ 粤语:piu5

宋本广韵

hóu,hòu [hou]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NT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ONMK
四角: 27284

详细解释

hóu

名词

(1) (象形。从人,从厂( hàn),象张布,矢在其下。甲骨文字形,象射侯张布著矢之形。本义:箭靶)

(2) 同本义。以兽皮或画上兽形的为之

矦,春饷所射矦也。——《说文》

终日射侯。——《诗·齐风·猗嗟》

射有张布谓之矦。——《小尔雅·广器》

方十尺曰矦,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

张矦。——《左传·成公二年》

(3) 又如:侯弓(古代较射时用以射侯之弓。侯,箭靶);侯道(箭靶与射者间的距离)

(4) 诸侯

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礼记·王制》

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周礼·司裘》。注:“诸侯谓三公及子弟封于畿内者。”

(5) 又如:侯氏(指诸侯个人);侯王(泛指诸侯);侯门(诸侯之门)

(6) 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赵主之子 孙侯者。——《战国策·赵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侯王(泛指诸侯);侯印(侯爵之印信);侯伯(侯爵与伯爵)

(8) 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如:侯门(富贵人家);侯家(犹侯门,泛指显贵人家)

(9) 侯服。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

五百里侯服。——《书·禹贡》

(10) 又如:侯甸(侯服与甸服);侯卫(自侯服至卫服之地);侯畿(九畿之一。王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为侯畿)

(11) 姓。如:侯赢(战国魏人。家贫,为守门小吏,信陵君奉为上宾,侯言有恩必当厚报。后秦围赵,侯献计于信陵君,退秦兵)

动词

(1) 封侯

俾侯于鲁。——《诗·鲁颂·閟宫》

(2) 又如:侯封(封侯);侯者(封侯之人)

代词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什么 。如:侯不(何不)

形容词

(1) 美

洵直且侯。——《诗·郑风·羔裘》

(2) 又如:侯鲭(精美的荤菜)

(3) 另见 hòu

hòu

(1) ——“闽侯”( Mǐnhòu):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一个县,东邻福州市

(2) 另见 hóu

英文翻译

marquis, lord; target in archery

方言集汇

◎ 粤语:hau4 hau6
◎ 客家话:[东莞腔] heu2 [梅县腔] heu2 [台湾四县腔] heu2 [客英字典] heu2 [陆丰腔] heu3 [客语拼音字汇] heu2 [宝安腔] hiu2 [海陆丰腔] h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九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鉤平聲開口一等ɣəughu/hou
shì,zhī [shi,zhi]
部首: 430
笔画: 4
五笔: QAV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VP
四角: 72740

详细解释

shì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2) 同本义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10) 姓

代词

(1) 通“是”。此,这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2) 另见 zhī

zhī

(1) ——见“月氏”( 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2) 另见 shì

英文翻译

clan, family; mi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宝安腔] si3 | zi1 [海陆丰腔] shi6 shi5
◎ 潮州话:si6 ,ze1[潮阳]zu1,ziⁿ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