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莩
词语释义
芦苇里的薄膜。比喻亲戚关系疏远淡薄。
用作新戚的代称。
比喻瘠薄;简薄。
词语解释
芦苇里的薄膜。比喻亲戚关系疏远淡薄。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 颜师古 注:“葭,芦也。莩者,其筩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葭莩为 汉帝 之亲,枝叶为 周公 之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谐》:“我此处有葭莩亲,往来久梗,不可不一讯。”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其在同党,虽无葭莩微末之亲,一见如故。”
用作新戚的代称。
《梁书·武帝纪上》:“ 萧领军 葭莩之宗,志存柱石。”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浪言辉棣萼,何所托葭莩。”《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若不弃微贱,永结葭莩,死且不恨。”
比喻瘠薄;简薄。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地则葭莩,祥惟岳瀆。” 宋 杨万里 《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诗:“病眼仇寃一束书,客舍葭莩菊一株。”
引证解释
芦苇里的薄膜。比喻亲戚关系疏远淡薄。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 颜师古注:“葭,芦也。莩者,其筩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 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葭莩为汉帝之亲,枝叶为周公之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我此处有葭莩亲,往来久梗,不可不一讯。”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其在同党,虽无葭莩微末之亲,一见如故。”
用作新戚的代称。
《梁书·武帝纪上》:“ 萧领军葭莩之宗,志存柱石。” 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诗:“浪言辉棣萼,何所托葭莩。”《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若不弃微贱,永结葭莩,死且不恨。”
比喻瘠薄;简薄。
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地则葭莩,祥惟岳瀆。” 宋杨万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诗:“病眼仇寃一束书,客舍葭莩菊一株。”
葭莩的国语词典
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葭莩的网络释义
葭莩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初生的芦苇
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汉书·中山靖王传》
沙洲葭苇。——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葭草(初生的芦苇);葭蓬(芦苇与蓬草);葭灰(苇膜烧得的灰。常用来标志、预测节气);葭莩(原为芦苇里的白色薄膜,后常来指代:友谊;交情;亲戚;亲眷)
(3) 通“笳”。乐器名
发引和,校鸣葭。——《文选·张衡·西京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1 [陆丰腔] ha3 [海陆丰腔] ga1 [客英字典] ga1 [宝安腔] ga1 [梅县腔] ga1 [客语拼音字汇] ga1
◎ 潮州话:gi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嘉 | 古牙 | 見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ka | kra/kea |
详细解释
fú
名词
(1) 莩草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茎细长,高一米许。叶片扁平,条状披针形
莩,莩草也。——《说文》张舜徽注:
“莩此草生湖地,色淡白,可以盖屋,湖、 湘间平野亦多有之。”
(2) 植物茎杆里的白膜或种子的外皮
朱实虽先熟,琼莩纵早开,流莺故犹在,争得讳含来。——唐· 李商隐《百果嘲樱桃》
(3) 又如:莩甲(种子脱去皮壳而萌发)
(4) 另见
piǎo
(1) 同“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饿莩(饿死的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u1 piau3 [客英字典] fu1 [海陆丰腔] fu1 piau3 [梅县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pu2
◎ 潮州话:何污1 波妖2 ,hu1(hu) biou2/biao2(pióu/piá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敷 | 芳無 | 滂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pʰĭu | phyo/ph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