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赋

cǎo fù [ cao fu]
繁体 草賦
注音 ㄘㄠˇ ㄈㄨˋ

词语释义

创作诗赋。

词语解释

  1. 创作诗赋。

    宋 陆游 《晚秋野兴》诗:“一生眼境常如此,草赋凭谁问大钧。” 宋 陆凝之 《念奴娇》词:“长记草赋 梁园 ,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

引证解释

⒈ 创作诗赋。

宋陆游《晚秋野兴》诗:“一生眼境常如此,草赋凭谁问大钧。”
宋陆凝之《念奴娇》词:“长记草赋梁园,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

草赋的网络释义

草赋

  • 【词目】草赋
  • 【注音】cǎo fù ㄘㄠˇ ㄈㄨˋ
  • 【词性】动词
  • 【结构】支配式合成词
  • 创作诗赋。宋陆游《晚秋野兴》诗:“一生眼境常如此,草赋凭谁问大钧。”宋陆凝之《念奴娇》词:“长记草赋梁园,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
  • 汉字详情

    cǎo [cao]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女性
    仓颉: TAJ
    四角: 444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2) 草本植物的总称

    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 。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形容词

    (1) 粗糙;粗劣

    令人事无大小皆潦草过了。——《朱子类语·训门人》

    (2) 又如:草略(马虎,疏忽);草具(粗劣;粗劣的饭食);草酌(简便的筵席。多用作设宴请客的谦词);潦草(字不工整;不仔细;不认真)

    (3) 匆促,急促 。如:草蹙(匆促)

    动词

    (1) 割草,除草 。如:草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2) 创造;创立

    草,造也。——《广雅》

    天造草昧。——《易·屯》。虞注:“草,草创物也。”

    (3) 又如:草立(创立);草昧(创始;草创);草律(创制法律)

    (4) 草拟;起稿

    萧何草律。——《汉书·艺文志》。注:“创造之。”

    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汉书·任敖传》。注:“创始也。”

    召今草檄。——《南史·蔡景立传》

    (5) 又如:草立(创立);草制(拟订制书);草诏(草拟诏书);草表(草拟章奏)

    名词

    雌马 。也泛指母畜。如:草狗;草骡(牝骡)

    英文翻译

    grass, straw, thatch, herbs

    方言集汇

    ◎ 粤语:cou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u3 co3 [台湾四县腔] co3 cau3 [陆丰腔] co3 [海陆丰腔] co3 cau3 [客英字典] cau3 [宝安腔] cau3 [东莞腔] cau3 [梅县腔] cau3
    ◎ 潮州话:cau2 c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采老上聲開口一等tsʰɑuchaux/cav
    [fu]
    部首: 401
    笔画: 12
    五笔: MGA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MPM
    四角: 738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 同本义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 缴纳赋税

    讼者平,赋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 给予;授予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 做诗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 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 诵读;吟咏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 陈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 通“敷”。颁布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 又

    赋政于外。

    名词

    (1) 田赋;赋税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 晁错《论贵粟疏》

    (2)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 徭役;兵役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 生成的资质 。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 兵,军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英文翻译

    tax; give; endow; army; diffuse

    方言集汇

    ◎ 粤语:fu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