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塘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也叫灰塘泥、塘草粪等。
江 浙 农村积制较多的一种沤肥。先将河泥和稻草(或其他杂草)夹杂积置,使其发酵腐解。入春,常与厩肥、绿肥等一起作为水田的基肥。
引证解释
⒈ 也叫灰塘泥、塘草粪等。 江浙农村积制较多的一种沤肥。先将河泥和稻草(或其他杂草)夹杂积置,使其发酵腐解。入春,常与厩肥、绿肥等一起作为水田的基肥。
草塘泥的网络释义
草塘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2) 草本植物的总称
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 。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形容词
(1) 粗糙;粗劣
令人事无大小皆潦草过了。——《朱子类语·训门人》
(2) 又如:草略(马虎,疏忽);草具(粗劣;粗劣的饭食);草酌(简便的筵席。多用作设宴请客的谦词);潦草(字不工整;不仔细;不认真)
(3) 匆促,急促 。如:草蹙(匆促)
动词
(1) 割草,除草 。如:草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2) 创造;创立
草,造也。——《广雅》
天造草昧。——《易·屯》。虞注:“草,草创物也。”
(3) 又如:草立(创立);草昧(创始;草创);草律(创制法律)
(4) 草拟;起稿
萧何草律。——《汉书·艺文志》。注:“创造之。”
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汉书·任敖传》。注:“创始也。”
召今草檄。——《南史·蔡景立传》
(5) 又如:草立(创立);草制(拟订制书);草诏(草拟诏书);草表(草拟章奏)
名词
雌马 。也泛指母畜。如:草狗;草骡(牝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u3 co3 [台湾四县腔] co3 cau3 [陆丰腔] co3 [海陆丰腔] co3 cau3 [客英字典] cau3 [宝安腔] cau3 [东莞腔] cau3 [梅县腔] cau3
◎ 潮州话:cau2 c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草 | 采老 | 清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tsʰɑu | chaux/ca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唐声。本义:堤岸)
(2) 同本义
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
(3) 又如:塘岸(堤岸);塘埝,塘埭(塘坝);塘堰(小型蓄水工程。现指塘坝);塘坟(近海盐区无山地,盐民死后在海堤下掘一缺口将棺材埋入);塘丁税(水利税)
(4) 方形水池 中古时圆的叫池,方的叫塘
下者飘转沉塘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
(5) 如:塘池(池塘);泥塘(烂泥淤积的洼地);苇塘;塘坳(池塘;低洼地);塘泥
(6) 小坑 。如:火塘。又特指点播旱地作物的窝子。如:打塘点播;包谷一塘也没有点下去
(7) 驿站关卡 。明、清驻军警备的较小辖地,比“汛地”小。如:塘报(紧急情报;清代的邸报。由驻京堤塘武官抄录上谕送往本省的通报);塘卒(驿站兵);塘汛(关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宝安腔] tong2 [梅县腔]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eng5(tn̂g)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唐 | 徒郎 | 定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dang | dʰɑŋ |
详细解释
ní
名词
(1)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2)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 白马水。一名 东河。——《说文》
北地郡 郁郅县, 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3) 泥土;泥巴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致远恐泥。——《论语》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4)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泥墩墩(土墩子。比喻呆板无用的人);泥垡头(泥土块)
(5) 泥水,稀泥;烂泥
震遂泥。——《易·震卦》。虞注:“坤土得雨为泥。”
胡为乎泥中。——《诗·邶风·式微》
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泥掌(泥水匠用以抹平墙壁的泥镘);泥书(泥封的书函);泥头(指封酒坛口的泥巴);泥缄(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泥章(封泥上所盖的印章);泥淖(烂泥;淤泥);泥荡(泥潭。泥坑);泥沟(烂泥淤积的水沟)
(7) 粘土的泥塑 。如:泥马(用泥塑造的马形);泥媳妇(泥塑的妇女像);泥像(泥塑佛像);泥龙(泥塑龙像);泥孩(泥塑娃娃);泥佛(泥塑的佛像)
(8) 重而稀软的、泥泞或粘滑的沉淀物 。如:泥涂(比喻污浊);汽车房地上的油泥
(9) 一堆捣成或压成的柔软的糊状混合料
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水浒传》
(10) 又如:枣泥;土豆泥;蒜泥
(11) 读“
”,通“涅”,染黑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形容词
(1) 软弱无力
威夷(兽名),长颈而泥。——《尔雅·释兽》
(2) 另见
nì
动词
(1) 阻塞,阻滞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论语·子张》
(2) 又如:泥滞(滞留,停留);泥漉(阻塞干涸);泥饮(强留饮酒);江为山所泥
(3)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泥文(拘泥于文字);泥定(株守;拘执);泥信(拘泥一面,过分相信);泥执(拘泥固执);泥常(拘泥于常规);泥象(拘泥形迹);泥视(谓死板地看问题)
(5) 涂沫
王以赤石脂泥壁。——《世说新语·汰侈》
(6) 又如:泥坦克
(7) 糊
红纸泥窗绕画廊。——花蕊夫人《宫词》
(8) 软求,软缠;缠着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冬至》
翠环仍泥着不肯去。——《老残游记》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ai2 [海陆丰腔] ni2 nai2 [梅县腔] nai2 [沙头角腔] lai2 [客语拼音字汇] nai2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ai2 [客英字典] ni2 ni5 ne2 [陆丰腔] nai3 [宝安腔] lai2
◎ 潮州话:ni5(nîⁿ ) ni3(nì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泥 | 奴低 | 泥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niei | ne/n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