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苦涩
(1) 又苦又涩的
(2) 内心痛苦的
词语解释
即苦又涩。
宋 苏轼 《后杞菊赋》序:“ 天随生 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张天翼 《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 韩愈 ,学苦涩于 樊宗师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读 开 《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陈衍 《重刻<晚翠轩诗>序》:“﹝ 暾谷 ﹞游 淮 北年餘,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沙汀 《困兽记》二:“ 田畴 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 章桐 也就住了口了。”
引证解释
⒈ 即苦又涩。
引宋苏轼《后杞菊赋》序:“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⒉ 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
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读开《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陈衍《重刻<晚翠轩诗>序》:“﹝暾谷﹞游淮北年餘,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⒊ 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引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沙汀《困兽记》二:“田畴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
苦涩的国语词典
又苦又涩的味道。
如:「他脸上尽是苦涩的表情。」
苦涩的网络释义
苦涩
苦涩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
(2)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3)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賈(苦菜)
(4)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5)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
形容词
(1) 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为苦。——《广雅》
以苦养气。——《周礼·疡医》。注:“火味也。”
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
则苦雨数来。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礼记·月令》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2) 又
其味皆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李以苦存。
(3) 又如:苦瓠子(苦瓜。喻指受苦人);苦艳艳(苦味浓浓的);苦行(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即未出家的人);苦口师(指茶);苦荼(苦茶,苦茗。即茶)
(4) 痛苦;困苦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苦厄(苦难;厄运);苦主(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苦脑子(命苦;可怜;苦命人;可怜的人);苦滴滴(形容人十分痛苦);苦淹淹(苦恹恹,苦厌厌。形容非常痛苦、悲惨);苦孜孜(痛苦悲切)
(6) 刻苦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又如:苦读
(7) 劳苦;辛苦
母氏劳苦。——《诗·邶风·凯风》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注:“谓滥恶。”
辨其苦良。——《周礼·典妇功》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吕氏春秋·诬徒》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苦节(艰苦卓绝、守志不谕的节操);苦绷苦拽(不辞辛苦,东拼西凑)
(9) 贫穷
苦,穷也。——《广雅》
(10) 又如:苦哈哈(非常穷的人);苦混混(穷人);苦胎(对穷人的蔑称);苦尽甘来(苦日子结束,好日子到来);苦日子
动词
(1) 困扰;困辱
长史自不欲苦物。——《世说新语·赏誉》
(2) 又如:苦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苦恨(苦恼);苦煎(形容身心备受折磨)
(3) 使困苦,困于
不苦一民。——《战国策·秦策》。注:“劳也。”
纳至忠甚苦。——《汉书·谷永传》。注:“劳也。”
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列子·汤问》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銧《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苦热(苦于炎热;酷热);苦饥(困于饥饿;很饿)
(5) 恨,怨嫌
人苦不知足。——《后汉书·岑彭传》
(6) 又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
副词
(1) 竭力;尽力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识鉴》
何必劳神苦思。——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苦死(拼命,极力);苦虑(苦思冥想);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3) 甚,很。表示程度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世说新语·方正》
(4) 又如:苦爱(酷爱);苦会(很会)
(5) 幸好,幸亏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浒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丰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苦 | 康杜 | 溪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khox/qu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
)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2) 同本义
濇,不滑也。——《说文》
短而濇。——《素问·至真要大论》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经音义》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
(3) 又如:涩噎(因不滑润而梗噎);涩道(刻有花纹的倾斜石砌);涩巴巴(形容不滑润);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文纹状);涩脉(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4) 味不甘滑
酸涩如棠梨。——杜甫《病桔》
(5) 又如:涩苦(又涩又苦);涩赤(干涩发红);涩重(干涩沉重)
(6) 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
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
(7) 又如:生涩(言词、文字等不流畅);文句艰涩;涩笔(看似拟古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涩僻(文词生涩冷僻);涩辞(言语迟钝);涩体(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8) 道路险阻;不通畅的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又如:涩难(险阻);涩道(无级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涩滞(险阻;不通畅)
(10) 急。如:涩奈(涩耐。心意不安,羞渐,差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思奄4(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