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

miáo mín [ miao min]
注音 ㄇ一ㄠˊ ㄇ一ㄣˊ

词语释义

1.指古代三苗部族之主。 2.指古三苗部族。

词语解释

  1. 指古代 三苗 部族之主。

    《书·吕刑》:“ 苗 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孔 传:“ 三苗 之君,习 蚩尤 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 孔颖达 疏:“ 三苗 之主,实国君也,顽凶若民,故谓之 苗 民。”

  2. 指古 三苗 部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 黑水 之北,有人有翼,名曰 苗民 。” 郭璞 注:“ 三苗 之民。”按,此乃关于 三苗 部族的神话传说。 鲁迅 《准风月谈·踢》:“ 苗民 大败之后,都往山里跑,这是我们的先帝 轩辕氏 赶他的。”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三苗部族之主。

《书·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孔传:“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
孔颖达疏:“三苗之主,实国君也,顽凶若民,故谓之苗民。”

⒉ 指古三苗部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 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郭璞注:“三苗之民。”
按,此乃关于三苗部族的神话传说。 鲁迅《准风月谈·踢》:“苗民大败之后,都往山里跑,这是我们的先帝轩辕氏赶他的。”

苗民的国语词典

颛顼的后裔。

苗民的网络释义

苗民

  •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有一种人长着翅膀,名叫苗民。
  • 苗民造句

    入清以后,苗民起义仍时有发生,其中以乾嘉苗民起义为苗疆历史的转折点。
    经过五天的昼伏夜行,那日下午,苗民先遣队到达了敌营附近,队伍即行休整,以利夜晚战斗。
    涉及到苗民,就很有可能引起民族纠纷,就吧街内的人纷纷避让,对他们的呼救自然没人愿意理。
    而嘉庆的第一件事,是把西南苗民起义的结尾工作落实,加派兵力,力图以绝后患,另彻查川楚地区活跃的白莲教。
    据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领导苗民起义时曾到此树下歃血为盟。
    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
    厘、黎音近,所以湘北的原始族群即苗民,也就是古苗族。
    再看苗民其他部,一左一右与程鼎足之势。
    该苗民等因悉汉兵伎俩,不复足畏,散遣后,桀黠者阴为反谋。
    齐惜音紫芝眉宇,幽幽问“你真会对我苗民好吗?”。
    数百柄利剑,整齐化一,气贯长虹,迎面刺向那一众苗民骑兵。
    苗民原是黃帝的後裔,只爲黃帝歧視他們,不把他們與主流後裔同等對待,早已懷恨在心。
    有人曾说,那里的苗民“悍戾好杀,攻劫畔乱,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可能正是这种歧视和偏见,酿成了这个故事。
    以长城为界,划分“生苗”和“熟苗”,“边墙”之外的苗民称为“生苗”,之内的苗民称为“熟苗”。

    汉字详情

    miáo [miao]
    部首: 301
    笔画: 8
    五笔: AL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TW
    四角: 446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田,从艸。田里生长的形状象草的东西。本义:禾苗,未吐穗的庄稼)

    (2) 同本义;泛指初生的植物

    苗,草生于田者。——《说文》

    无食我苗。——《诗·魏风·硕鼠》。传:“嘉谷也。”

    无苗。——《公羊传·庄公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孟子》

    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八月苗未枯。——宋· 沈括《梦溪笔谈》

    无苗时采。

    有苗时采。

    (3) 又如:补苗;间苗;秧苗;麦苗;豆苗;壮苗(健壮的幼苗)

    (4) 指禾谷之实 。如:苗米(漕运上缴的官粮)

    (5) 初生的动物 。如:鱼苗;猪苗

    (6) 子孙后代

    大王刘氏苗族, 绍世而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先出自箕子苗。——《李翊碑》

    (7) 又如:苗末(后代子孙);苗胄(后代的子孙);苗胤(子孙相承续。亦指后代子孙);苗嗣(后嗣,后代);苗绪(后代子孙)

    (8) 事物的开端;事物的预兆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

    (9) 又如:苗脉(比喻事物的根源);苗头(端绪;预兆;因由)

    (10) 露头,岩层露出地表的部分 。如:矿苗;苗脉(指矿苗和矿脉)

    (11) 我国古代部族名 。也称“三苗”,“有苗”。如:苗民(指古代三苗部族之民;也指古三苗部族)

    (12) 我国少数民族名。相传为古代三苗部族之后 。如:苗子(指苗族。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苗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13) 火的灼热发光的气化部分 。如:火苗

    (14) 含有天花病毒的物质或制剂或减毒结核杆菌剂 。如:牛痘苗;卡介苗

    (15) 姓

    动词

    (1) 庄稼出苗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2) 夏天的狩猎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诗·小雅·车攻》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左传·隐公五年》

    (3) 又如:苗田(指夏季的狩猎);苗狩(夏猎与冬猎)

    英文翻译

    sprouts;Miao ethnic group

    方言集汇

    ◎ 粤语:miu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eu5 miau2 meu2 [客英字典] miau2 [海陆丰腔] miau2 meu2 [东莞腔] miau2 [沙头角腔] miau2 [客语拼音字汇] meu2 miau2 [陆丰腔] miau3 [梅县腔] miau2 [宝安腔] mi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瀌宵B平聲開口三等宵Bmĭɛumieu/myeu
    mín [min]
    部首: 104
    笔画: 5
    五笔: NA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VP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形容词

    (1) 民间的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英文翻译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 客家话:[梅县腔] min2 [宝安腔] min2 [东莞腔] min2 [台湾四县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in2 [海陆丰腔] min2 [客英字典] min2 [沙头角腔] min2 [陆丰腔] m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彌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mĭĕnmjin/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