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品

bó lái pǐn [ bo lai pin]
繁体 舶來品
注音 ㄅㄛˊ ㄌㄞˊ ㄆ一ㄣ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舶来品 bóláipǐn

(1) 旧指从外国进口的货物

imported goods

词语解释

  1. 旧指从国外进口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当提倡国货声中,广告上已有 中国 的‘自造舶来品’,便是一个证据。”

引证解释

⒈ 旧指从国外进口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

鲁迅《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当提倡国货声中,广告上已有中国的‘自造舶来品’,便是一个证据。”

舶来品的国语词典

由外国进口的货物。

如:「委托行里卖的尽是舶来品。」

舶来品的网络释义

舶来品

  • “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是本国没有,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或技术 。比如“沙发”、“浪漫”、“巧克力”······词语。
  • 舶来品造句

    以前在市场里,舶来品很少见,现在却可用车载斗量来形容。
    他们跋涉迁徙来到这富饶的黑土地,与涌入的多国移民共同杂居,生活在洋火、洋蜡、洋柿子、洋酒、洋油的舶来品中。
    设立关税壁垒以击退舶来品的入侵,就像布设坦克陷阱、战壕、铁丝网,用以抵御或延缓敌军的攻势。
    儒家还有一个额外优势,就是它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不像共产主义是舶来品。
    的确,中国的网游企业与其为了一个舶来品争得面红耳赤,不如争取得到目前的大蛋糕上更多的份额。
    如同西多士和下午茶一样,户外烧烤由西方舶来品逐渐演变,至今已成为港人至为锺意的休闲方式之一。
    我的家乡在苏北泰州,和上海人一样叫它洋山芋,我们把红薯叫山芋,马铃薯是舶来品,加“洋”前缀,自然。
    黄帝崇拜的叙事,由古代、现代、本土、外来的因素编织而成,表面上首尾一贯,其实是一个混合语,而且一首一尾都是舶来品。
    仅在合浦汉墓群出土文物中,工作人员就曾发现来自罗马的钠钙玻璃串珠、地中海沿岸的焊珠金饰片,以及波斯的陶壶等海外舶来品。
    但她表示,她希望会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巧克力销售,在这个国家,“巧克力”文化仍是一种舶来品。
    余丰泳从词源上看,我国有很多法律术语是舶来品,而“口袋罪”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
    不过,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似乎对舶来品还是有着一股无法言明的偏好,即便是厨柜市场也不例外。
    尽管印度新德里存在着一小股“荡妇游行”的势力,但它也是由一位从加拿大归国的年轻女性发起的。如此看来,这也不过是个舶来品。
    自改革开放之初起,进入中国的西方品牌仅仅依靠其“舶来品”性质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吸引力。
    政府已建立关税壁垒以抵制舶来品。
    这个现代化不是舶来品,而是真正建立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化。
    格式合同一词与其他绝大多数法律概念一样并非中国土壤的自生之物,它是“舶来品”。
    普世伦理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一个舶来品,但影响却很大。
    作为“舶来品”,保证保险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诸多争议。
    这里电视上播放的文娱节目也大多是舶来品。

    汉字详情

    [bo]
    部首: 622
    笔画: 11
    五笔: TERG
    五行:
    吉凶:
    仓颉: HYHA
    四角: 264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舟,白声。本义:大船,海船) 同本义

    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 郦道元《水经注》

    (2) 又如:舶物(用船舶运来的外国货物);舶主(古代波斯国的别名。船舶的主人);舶来(用船从国外运来;外来);舶船(巨船。大船);舶贾(国外来的商人)

    英文翻译

    large, ocean-going vessel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3 bok6 paak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ok7 [客语拼音字汇] pog5 [海陆丰腔] pok7 [宝安腔] pak7 [客英字典] pok7
    ◎ 潮州话:bo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rak/beakbʰɐk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pǐn [pin]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K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RRR
    四角: 60660

    详细解释

    (1)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2) 同本义

    品,众庶也。——《说文》

    (3) 又如:品人(众多的人);品事(诸多事项);品物(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品供(各种供品);品象(众人);品庶(众人百姓);品极(众多)

    (4) 颜色淡 。如:品绿

    (5) 齐一,相同

    品,齐也。——《广雅》

    品其百笾。——《国语·周语中》

    名词

    (1) 事物的种类

    五品不逊。——《虞书》。传,谓五常。郑注:父母兄弟子也。

    厥贡惟金三品。——《书·禹贡》

    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货品(货物或货物的品种);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品搭(按品类等级搭配);品流(品类;流别);品例(种类);品件(花色品种);用品(应用的物品);珍品(珍贵的物品);品物(物品;东西)

    (3) 品性;品格 。如:人品(人的品质);品诣(品行);品概(品格;气节);品地(品质;本色;官职);品格儿(相貌;形体);品极(人品的高低)

    (4) 等级

    (5) 又如:品从(等级);上品

    (6)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阶、爵阶

    皇上超擢品卿衔军机章京。——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品子(品官之子弟);品次(位列;品级);品制(等级制度);品命(官阶;品位);品著(指不同品位的服饰);品从(正从。指古代官吏的正品与从品);品爵(品级爵位);品令(选拔官吏的格令)

    (8) 格调

    诗之品有九。——《沧浪诗话》

    (9) 标准, 基准 。如:品式(标准;法式); 品度(标准, 法度)

    (10) 法式, 法则

    乡有俗, 国有法。…品有所成, 故曰人不一事。——《管子》

    (11) 乐器构件名。指月琴、琵琶等乐器上的弦枕木

    (12) 古地名 。唐宋皆有品州, 约在今四川省宜宾地区境内

    (13) 姓

    (1) 演奏乐器 。如:品竹(吹奏管乐器);品竹弹丝(吹拉弹唱);品弄(吹奏);品统法(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2) 评价,衡量

    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世说新语·文学》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3) 又如:品度(品评打量);品择(品评选择);品藻(品评;评论);品酌(衡量,斟酌);品选(评选);品头题足(亦作“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4) 品尝 。如:品茶,品月

    英文翻译

    article, product, commodity

    方言集汇

    ◎ 粤语:ban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n3 [东莞腔] pin3 [梅县腔] pin3 [陆丰腔] pin3 [客英字典] pin3 [宝安腔] pin3 [客语拼音字汇] pin3 [台湾四县腔] pin3 [海陆丰腔] pin3
    ◎ 潮州话:bing2(píng) [饶平]ping2(phí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七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丕飲侵B上聲開口三等侵Bpʰĭĕmphimx/phy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