舛误难免

chuǎn wù nán miǎn [chuan wu nan mian]

词语释义

舛误:差错;谬误

汉字详情

chuǎn [chuan]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AHH
五行:
仓颉: NIQ
四角: 25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是两只方向相反的脚,合起来表示相违背的意思。本义:相违背,颠倒)

(2) 同本义

舛,对卧也。——《说文》段注:“谓人与人相对而休也,相背,犹相对也。”

本末舛逆。——贾谊《治安策》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汉书·扬雄传》

(3) 又如:舛驰(异道而驰;交互);舛令(违命);舛午(抵触;违背)

(4) 交互;交错 。如:舛互(交错);舛驰(交互)

名词

(1) 错乱

此臣所谓舛也。——《汉书·贾谊传》

(2) 如:舛讹(差错;错误);舛差(差误;差错);舛误(差错;错误)

(3) 不幸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

英文翻译

oppose, deviate, be contrary to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on3 con3 [宝安腔] con3 [海陆丰腔] chon3 con3 [客英字典] chon3 [梅县腔] chon3 [客语拼音字汇] c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昌兖仙A合上聲合口三等仙Atɕʰĭwɛnchjyenx/tcveen
[w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KGD
五行:
仓颉: IVRMK
四角: 3678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谬误;错误

误,谬也。——《说文》

群臣议皆误。——《史记·萧相国世家》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误落尘网中。——晋· 陶渊明《归田居》

土木之误。——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笔误;误错(失误差错);误证(错误的证明);误本(有错字的版本);误谬(谬误;差错)

动词

(1) 耽误

郑以救公误之,遂失 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

(2) 又如:误却(耽误掉;失掉)

(3) 妨害

专欲误将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误人不浅;误身(贻误自身);误人(贻害于人);误惑(贻误迷惑)

英文翻译

err, make mistake; interfere

方言集汇

◎ 粤语:ng6

宋本广韵

nán,nàn [nan,nan]
部首: 811
笔画: 10
五笔: CWYG
仓颉: EOG
四角: 70415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nán

英文翻译

difficult, arduous, hard; un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naan4 naan6

宋本广韵

miǎn [mian]
部首: 207
笔画: 7
五笔: QKQ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AHU
四角: 274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下面是“人”,上面象人头上戴帽形,是冠冕的“冕”本字。由于假借为“免除”义,另造“冕”字。假借义:免除,避免)

(2) 脱掉;脱落

免,脱也。——《广雅·释诂四》

左右免胄而下。——《国语·周语中》

其将不免乎!——《左传·襄公十年》

免使者而复鼓。——《左传·成公十六年》

免胄而听命。——《国语·晋语六》

秦师过 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论衡·道虚》

(3) 又如:免胄(脱下头盔);免丧(脱去丧服);免绖(脱去麻带而仅着丧服)

(4) 赦免,释放

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因而获免。——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惠而免之;免囚(被赦免的囚犯);免坐(对罪犯亲属免予治罪);免放(释放);免赦(赦免)

(6) 逃避灾难或罪过

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于溷藩以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免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宋· 苏洵《六国论》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免却(避免,防止);免身(脱身免祸)

(8) 去掉;除掉

了缘道:“这也容易。但我的徒弟乃新出家的,这个可以免得。望列位做个人情。”——《醒世恒言》

(9) 又如:免虑(免得挂念);免试;免学费;免俗(不拘世俗常情);免责(不受责备);免掉(消除,除去)

(10) 罢黜

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纪》

宰说,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多自免去。——《明史》

(11) 又如:免去(免除);免册(罢免的册书);免臣(被罢官的人);免退(撤职)

(12) 豁免 。如:免丁(免除服劳役);免租(免交租税);免债(免除债务);免试(免除考试);免虑(不必挂念,放心)

(13) 生孩子。同“娩”

将免者以告。——《国语·越语上》

妇人免乳大故。——《汉书·外戚传上》

朔妇免身生男。——《史记·赵世家》

(14) 又如:免身(分娩);免乳(分娩)

(15) 不允许 。如:闲人免进

(16) 分开;分离;别离

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解老》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

(17) 通“俛”。低头

冯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战国策·赵策四》

(18) 通“勉”。努力,尽力

使百吏免尽。——《荀子·王制》

免耕杀匿,使农事得。——《吕氏春秋·辩士》

英文翻译

spare; excuse from; evade

方言集汇

◎ 粤语:man6 min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1 [东莞腔] men1 [海陆丰腔] mien1 mien3 [宝安腔] men1 [客英字典] men1 men3 mien3 [客语拼音字汇] mian1 [梅县腔] men1 [台湾四县腔] mien1 mien3 [陆丰腔] mi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亡辨仙B開上聲開口三等仙Bmĭɛnmienx/my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