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zì lǜ [ zi lv]
注音 ㄗˋ ㄌㄩ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自律 zìlǜ

(1) 尊循法纪,自我约束

self-discipline

词语解释

  1. 遵循法度,自加约束。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唐 张九龄 《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 苏辙 《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明 李东阳 《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貲,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引证解释

⒈ 遵循法度,自加约束。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 尼父,无自律。”
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苏辙《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明李东阳《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貲,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自律的国语词典

人能服从内在良心的规律,并能自我约束行为。

自律的网络释义

自律

  •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 自律的翻译

    英语: self-discipline, self-regulation, autonomy (ethics)​, autonomic (physiology)​
    德语: Selbstdisziplin (S)​, Selbstkontrolle (S)​, autonom (Adj)​
    法语: autodiscipline

    自律造句

    这个年青人自律极好,酒色财气都不沾边儿。
    一生自律善良,自觉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儿,唯一觉得抱歉的是,给过自己的许多承诺,到头来没有几个实现过。
    自顾自约束,不用担心群众的指责,但仍会提醒自己,这是自律。
    你想要成功,需要先找到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也就是你的梦想,然后愿意为它花上成千上万个小时,以一种极强的自律精神投入其中,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梦想成真,成为你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往往异地恋就是这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说心里话,异地恋确实特别的累,彼此没有扎实的自律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守得住寂寞,如今这个社会面对的诱惑又实在太多了。
    不容易,如果你没有自律意识。
    自律是宝,他律是爱,律他是责。掌权者既要严于自律,又要乐于他律,还要敢于律他。
    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清廉是为官的自律准则。
    幸运的是,和许多福音派家长不同,勃朗特先生从不会对孩子们的过失不依不饶,他的宽容使得三姐妹更加自律。
    自制力是自律的最主要元素,而自律又是能让生活充满灵感的最主要元素。无论你多聪明,多有才多有能力,不自律的你也将会一事无成。
    廉洁是福根,自律是福芽。
    把方向,理民财,为公为民;做人正,严自律,服务大局。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遵守法规时常自醒自警自律,崇尚廉洁远离贪财贪物贪心。
    这些只是示范你该如何提升你的自控力和自律性的一小部分例子。
    自律可以帮助你做你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
    从杏仁核流泻而下的讯息,会传到其馀的边缘系统,最终抵达自律神经系统,好让身体为行动预做准备。
    在和平年代,假如所有公民都能守住常德,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真正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心情舒畅,家家安居乐业,试问,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吗?
    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励精图治。

    汉字详情

    [zi]
    部首: 625
    笔画: 6
    五笔: T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BU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代词

    (1)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词

    (1) 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词

    (1) 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词

    (1) 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h6 [cit7] [陆丰腔] cih6 [台湾四县腔] cih5 [cit7] [宝安腔] cu3 [沙头角腔] cu5 ci2 [客英字典] cih5 [东莞腔] cu3 [梅县腔] ze5 [客语拼音字汇] ci2 ci4 q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二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ziih/dzihdzʰi
    [lv]
    部首: 303
    笔画: 9
    五笔: tv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chì),聿( )声。本义:法律;法令)

    (2)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律,均布也。——《说文》

    出以律。——《易师》

    律,法也。——《尔雅·释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

    以律非故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

    (4) 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

    (8) 律诗的简称 。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

    (11) 指季节和气候

    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动词

    (1) 约束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韩非子·难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李商隐《娇儿诗》

    (2) 又如:律人(约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劳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击

    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枚乘《七发》

    形容词

    (1) 高

    南山律律。——《诗·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样子);律魁(高大的样子)

    自律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