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脚跟,脚根
(1) 脚后跟
词语解释
亦作“脚根”。脚的后部。
《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其为人大,两足亦大” 晋 郭璞 注:“其人行,脚跟不著地也。”《魏书·尒朱彦伯传》:“﹝ 洛中 謡﹞又曰:头去项,脚根齐,驱上树,不须梯。”《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收回左脚,把脚跟向地上一碾。” 谷峪 《王本巧》:“她的脚根提起,向西北角的一个窝棚望了望。”
比喻立足点或立场。
宋 朱熹 《答陈肤仲》四:“凡事从今更宜审细,见得是,当便立定脚根,断不移易。”一本作“ 脚跟 ”。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些人还有怀疑,还没有站稳脚跟,一遇风浪就会左右摇摆。”
比喻行迹。
明 袁宏道 《致吴因之书》:“行年四十,脚跟不定,待何时定?”《花月痕》第四八回:“道姑笑道:‘贫道云游之人,脚跟无定,是从来处来。’”
根底;底细。
《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 丁利国 道:‘实不瞒你説……他所以认我们是他的父母。’店家听説,嗔道:‘原来脚根不正。’” 郭沫若 《行路难·漂流插曲第一章》:“你是看穿了我们的脚跟,以为我们纵横是带不走的。”
指物体的下端或其近旁。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祇见那石头脚根上周围的土儿就拱起来了。”甬剧《两兄弟》:“篱笆右边的土墙脚跟,长着一棵茂密的梅子树。”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脚根”。
⒉ 脚的后部。
引《山海经·海外北经》“﹝跂踵国﹞其为人大,两足亦大” 晋郭璞注:“其人行,脚跟不著地也。”
《魏书·尒朱彦伯传》:“﹝洛中謡﹞又曰:头去项,脚根齐,驱上树,不须梯。”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收回左脚,把脚跟向地上一碾。”
谷峪《王本巧》:“她的脚根提起,向西北角的一个窝棚望了望。”
⒊ 比喻立足点或立场。
引宋朱熹《答陈肤仲》四:“凡事从今更宜审细,见得是,当便立定脚根,断不移易。”
一本作“脚跟”。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些人还有怀疑,还没有站稳脚跟,一遇风浪就会左右摇摆。”
⒋ 比喻行迹。
引明袁宏道《致吴因之书》:“行年四十,脚跟不定,待何时定?”
《花月痕》第四八回:“道姑笑道:‘贫道云游之人,脚跟无定,是从来处来。’”
⒌ 根底;底细。
引《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丁利国道:‘实不瞒你説……他所以认我们是他的父母。’店家听説,嗔道:‘原来脚根不正。’”
郭沫若《行路难·漂流插曲第一章》:“你是看穿了我们的脚跟,以为我们纵横是带不走的。”
⒍ 指物体的下端或其近旁。
引《儿女英雄传》第四回:“祇见那石头脚根上周围的土儿就拱起来了。”
甬剧《两兄弟》:“篱笆右边的土墙脚跟,长着一棵茂密的梅子树。”
脚跟的国语词典
脚掌的后部。
如:「脚跟立得稳,就不怕任何的挫败考验。」
脚跟的网络释义
脚跟
脚跟的翻译
脚跟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ǎo
名词
(1)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2) 同本义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3)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4) 足的别称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6)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8)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如:茶脚;酒脚
(9) 脚步 。如:脚头(脚步,行动)
(10) 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 。如:脚家(脚夫);脚子(旧时对搬运工人的蔑称);脚户(脚夫);脚步钱(跑腿钱);脚费(脚钱);脚乘(运载工具,如舟车骡马等;指搬运费)
(11) 帮手
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红楼梦》
(12) 末端 。如:脚舰(系在战船尾部备用的小船);太阳光线的末端叫日脚
jué
名词
(1)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崛,山短高也。——《说文》
崛,特立也。——《埤苍》
神明崛其特起。——张衡《西京赋》
洪台崛其独出兮。——《文选·扬雄·甘泉赋》
(2) 又如:脚儿(也作“角儿”、“脚色”);脚色(出身履历;演员;人物)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ok7 [客英字典] giok7 [台湾四县腔] giok7 ka2 [梅县腔] giok7 [海陆丰腔] giok7 ka2 [宝安腔] giok7 [陆丰腔] giok7 [东莞腔] gi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腳 | 居勺 | 見 | 藥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kiak | kĭa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艮(
)声。本义:足后为跟)(2) 同本义
跟,足踵也。——《说文》
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释名·释形体》
阽焦原而跟趾。——张衡《思玄赋》
诘曲犹能辨跟肘。——苏轼《凤翔八观》
(3) 又如:跟蹠(脚后跟);跟踵(脚后跟);跟胫(脚跟与小腿);跟趾(脚后跟)
(4) 器官的基底部分。亦指物体的底部或后部
每册之跟,自书精楷以表之。——《清稗类钞·鉴赏类》
(5) 又如:崖跟(山崖底部);跟底(底部)
动词
(1) 追随于后
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吴自牧《梦粱录》
(2) 又如:跟我来;跟他走;小偷一直跟着他;跟屁股(紧跟不舍)
(3) 侍奉主人 。如:跟前人(被收房的丫头);跟底(跟前,身边);跟马(旧时称跟随在官员车轿后面骑马的随从);跟房(旧时随嫁的婢女)
(4) 穿着(鞋),趿
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比;及;抵 。如:不跟(不及)
(6) 旧时指女子嫁人 。如:跟人
介词
(1) 和,同
甚么王八蛋的客,有胆子的快来跟三爷碰碰。——《老残游记》
(2) 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介绍出与主体共同完成某一动作的对象。如:跟老乡们一起劳动;有事要跟群众商量
(3) 表示与某事物有无联系。如:他跟这事没关系;高山的气压跟平地上不一样
(4) 向,对——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 。如:他要跟你谈一谈;跟大爷碰碰(同大爷较量较量);这事还没有跟领导汇报
(5) 表示处所,相当于“从” 。如:他跟我借了一支铅笔;跟哪儿来(从哪儿来)
(6) 如同——引进比较的对象 。如:今天的活儿跟往常一样
表示联合关系,相当于和、与 。如:桌子放着笔跟纸;水跟土(水和土);孩子跟妇女(孩子与妇女);他的手跟脚都沾了泥 比较“跟”、“同”、“和”、“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en1 [宝安腔] gen1 [海陆丰腔] gien1 gin1 [东莞腔] gen1 [陆丰腔] gen1 [台湾四县腔] gien1 gin1 [梅县腔] gen1 [客英字典] gen1 [客语拼音字汇] gen1 gi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根 | 古痕 | 見 | 痕 | 平聲 | 元 | 開口一等 | 臻 | 痕 | kən | k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