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绢

hú wēi juàn [ hu wei juan]
繁体 胡威絹
注音 ㄏㄨˊ ㄨㄟ ㄐㄨㄢˋ

词语释义

1.晋胡威少有志向﹐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刺史﹐威往省。告归﹐质赐绢一匹﹐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俸禄之余﹐故以为汝道路粮耳。"威始受之。见《三国志.魏志.胡威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及《晋书.胡威传》。后以"胡威绢"为父子以清廉互励的典实。

词语解释

  1. 晋 胡威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父 质 为 荆州 刺史, 威 往省。告归, 质 赐绢一匹, 威 跪曰:“大人清白,不审於何得此绢?” 质 曰:“是俸禄之餘,故以为汝道路粮耳。” 威 始受之。见《三国志·魏志·胡威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及《晋书·胡威传》。后以“胡威绢”为父子以清廉互励的典实。

    唐 李商隐 《送郑大台文南觐》诗:“君怀一匹 胡威 绢,争拭酬恩泪得乾。” 唐 李商隐 《为柳珪谢京兆公启》之二:“虽才非 张载 ,未刊 剑阁 之铭;而志慕 胡威 ,敢问 荆州 之绢。”

引证解释

⒈ 威始受之。

晋胡威少有志向,厉操清白。父质为荆州刺史, 威往省。告归, 质赐绢一匹,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於何得此绢?”
质曰:“是俸禄之餘,故以为汝道路粮耳。”
见《三国志·魏志·胡威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及《晋书·胡威传》。后以“胡威绢”为父子以清廉互励的典实。 唐李商隐《送郑大台文南觐》诗:“君怀一匹胡威绢,争拭酬恩泪得乾。”
唐李商隐《为柳珪谢京兆公启》之二:“虽才非张载,未刊剑阁之铭;而志慕胡威,敢问荆州之绢。”

胡威绢的网络释义

胡威绢

  • 胡威绢,喻父子以清廉互励。出自《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胡广传》
  • 汉字详情

    [h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D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RB
    四角: 47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代词

    (1) 怎样;何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形容词

    (1) 黑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副词

    任意乱来 。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名词

    (1) 胡须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2) 见“胡同”( hútong)“衚”

    英文翻译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东莞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宝安腔]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ɣugho/hu
    wēi [wei]
    部首: 323
    笔画: 9
    五笔: DGV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HMV
    四角: 5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威力;威风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形容词

    〈方〉∶漂亮的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动词

    (1) 畏惧。通“畏”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英文翻译

    pomp, power; powerful; dom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1
    ◎ 客家话:[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1 [陆丰腔] wui1 [沙头角腔] wui1 [东莞腔] wui1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ʔĭwəiqyoi/voi
    juàn [juan]
    部首: 332
    笔画: 10
    五笔: XK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VMRB
    四角: 26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肙( yuān)声。本义: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

    (2) 同本义

    绢,缯如麦绢者。从糸,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说文》

    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墨子·辞过》

    (3) 又如:绢地(书画之绢底);绢帖(以绢作底的书帖);绢丝(织纺工程的产品。光滑润美,手感柔和,适于制造轻软的高级织物)

    (4) 麦青色的丝织物 。如:绢扇(用丝绢制成的扇子);绢素(作为书画用的白绢)

    (5) 丝织品的通称 。如:绢布(泛指丝麻织物);绢绸(以柞蚕丝织成的平绢);绢头(方言。手帕)

    (6) 手绢 。如:绢绸;天香绢

    (7) 指书画、装璜物件

    堂上绢素开欲裂,一见犹能动毛发。——王安石诗

    动词

    使缠绕或包住;使环绕或网住

    绢猑蹄。——《后汉书·马融传》

    英文翻译

    kind of thick stiff silk

    方言集汇

    ◎ 粤语:gyu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