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海嗙

hú yún hǎi pǎng [ hu yun hai pang]
注音 ㄏㄨˊ ㄩㄣˊ ㄏㄞˇ ㄆㄤˇ

词语释义

1.方言。胡说乱道。

词语解释

  1. 方言。胡说乱道。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五章:“我到了 石黑 面前,要是胡云海嗙,瞎说一气,事后从他们嘴里走露了风声,那可了不得呀!”

引证解释

⒈ 方言。胡说乱道。

郭澄清《大刀记》第五章:“我到了石黑面前,要是胡云海嗙,瞎说一气,事后从他们嘴里走露了风声,那可了不得呀!”

胡云海嗙的网络释义

胡云海嗙

  • 胡云海嗙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hú yún hǎi pǎng,是指胡说乱道。
  • 汉字详情

    [h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D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RB
    四角: 47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代词

    (1) 怎样;何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形容词

    (1) 黑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副词

    任意乱来 。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名词

    (1) 胡须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2) 见“胡同”( hútong)“衚”

    英文翻译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东莞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宝安腔]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ɣugho/hu
    yún [yun]
    部首: 210
    笔画: 4
    五笔: F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I
    四角: 10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2) 同本义

    (3)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做云

    雲,山川气也。——《说文》

    地气上为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有其状若悬於而赤,其名曰云。——《吕氏春秋·明理》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云归而岩穴瞑。——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又如:云瞑(古乐器名);云根(山石。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故称);云ń(传说中的云车);云狐(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云轮(云车的轮子);云板(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云彻(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云护(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云彩);云鸿(云中鸿雁,即鸿雁传书。后用指书信);云霾(行云和阴霾);云端里看厮杀(袖手旁观;瞧热闹);云山(云雾缭绕的山);云消雨散(指一切事物都如云雨一样消散不见);云淡风轻;云开见日(比喻清除蒙蔽,重见光明);云情雨意(指男女欢会之情意);云翻雨覆(比喻反复不定)

    (5) 比喻轻柔舒卷如云之物

    云衫玉带好威仪,三洞真人入奏时。——唐· 曹唐《小游仙诗》

    (6) 又如:云髻(女子的发髻);云鬟(形容女女的头发卷曲如云);云衫(轻而薄的衣衫)

    (7) 悬浮在周围空气或一种气体中的物质的细微质点,通常是看得见的集合物。如: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8) 造成损害、毁损、受到怀疑或有争议的某事物。如:在这桩交易上疑云未散

    (9) 借指高空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楚辞·九歌·云中君》

    (10) 又如:云中(云霄之中,高耸入云的山上);云枝(高耸入云的树枝);云杪(云霄,高空);云扃(高山上的屋门。借指高山上的房屋)

    (11) 指环绕某种物体的一种假定介质 。如:电子云

    (12) 云南省的简称

    (13) 姓

    形容词

    (1) 比喻盛多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齐风·敝笱》

    威武纷云。——《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云:“纷云,盛貌。”

    (2) 又如:云从(比喻随从众多);云会(如云聚集,比喻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

    (3) 比喻高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庄子·大宗师》

    (4) 又如:云天(高天。云,极言其高);云步石梯(登向高处的石阶);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

    (5) 比喻疏远 。如:云仍(泛指远孙);云孙(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云壤(指天地;比喻相距很远)

    (6) 比喻飘泊不定 。如:云客(云游江湖的术士);云水全真(游方道士);云心(闲散的心);云水(指远行脚僧或游方道士);云水道人(指游方道士)

    动词

    (1) 说

    我旧云刻子。——《书·微子》。马注:“云,言也。”

    伊谁云从?——《诗·小雅·何人斯》

    大旱之日短而云灾。——《公羊传·文公二年》

    谁云救之。——《国语·晋语》

    自云先世。——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中人语云。

    云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孔子云。—— 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诗云

    (3) 有

    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4) 为,是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后汉书》

    (5) 旋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诗·小雅·正月》

    助词

    无实在意义

    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将军云。——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核舟记》

    谓之天门云。——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请命西后云。——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代词

    如此;这样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平漂没,溺其人民”云。——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英文翻译

    say, speak; clouds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n3 jun2 [海陆丰腔] run2 [宝安腔] jun2 [梅县腔] jun2 [陆丰腔] jun3 [客英字典] jun2 [客语拼音字汇] yun2
    ◎ 潮州话:ung5 ung7 (ûng ūng) hung5 (hû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王分平聲合口三等ĭuənyon/hiun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
    bēng,pǎng [beng,pang]
    部首: 319
    笔画: 13
    五笔: KUPY
    仓颉: RYBS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动词

    〈方〉∶夸耀,夸口,说大话,意在使人对他有很高评价 。如:胡吹乱嗙

    英文翻译

    boast

    方言集汇

    ◎ 粤语:pong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ong2 pang1 bong3 [客英字典] pong2 bong3 [宝安腔] pong2 | bong3 | pang1 [客语拼音字汇] bong4 [海陆丰腔] pong2 pang1 b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盲庚二開平聲開口二等pɐŋprang/pe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