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ㄑㄨ ㄊㄨㄛˊ
词语释义
犹胠箧。指盗窃。
词语解释
犹胠箧。指盗窃。
《宋史·宋昌言传》:“县吏与市井少年共为胠橐, 昌言 穷治其渊藪,皆法外行之,而流其家人。”
引证解释
⒈ 犹胠箧。指盗窃。
引《宋史·宋昌言传》:“县吏与市井少年共为胠橐, 昌言穷治其渊藪,皆法外行之,而流其家人。”
胠橐的网络释义
胠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月(肉),去声。本义:腋下)
(2) 同本义
胠,亦(腋)下也。——《说文》
胠,胁也。——《广雅·释亲》
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素问·咳论》
(3) 古代军阵的右翼 。如:胠翼(右翼。古代战阵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辅相成者)
动词
(1) 从旁边撬开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庄子·胠箧》。释文引司马注:“从旁开为胠。”
(2) 又如:胠箧(胠笈。胠橐。原指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胠箧儿(小偷)
(3) 通“阹”。搁浅
胠于沙而思水,则天逮矣。——《荀子·荣辱》
英文翻译
open; throw away
方言集汇
◎ 粤语:keoi1 koe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1 [客英字典] ki1 [海陆丰腔] k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1 [客英字典] ki1 [海陆丰腔] k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虚 | 去魚 | 溪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khio/qiv | kʰĭ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象词
象声词 。如:橐橐的皮鞋声
动词
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tog5 tog6 [宝安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海陆丰腔] tok7 [梅县腔] tok7 [台湾四县腔] tok7
◎ 客家话:[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tog5 tog6 [宝安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海陆丰腔] tok7 [梅县腔] tok7 [台湾四县腔] t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託 | 他各 | 透 | 鐸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thak | tʰɑ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