胕肿

fū zhǒng [ fu zhong]
繁体 胕腫
注音 ㄈㄨ ㄓㄨㄥˇ

词语释义

浮肿。

词语解释

  1. 浮肿。

    《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溼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王冰 注:“胕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 张隐庵 集注:“胕肿,胀也。”

引证解释

⒈ 浮肿。

《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溼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王冰注:“胕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
张隐庵集注:“胕肿,胀也。”

胕肿的网络释义

胕肿

  • “胕”一说与“肤“字通。全身肌肤浮肿叫“胕肿”。参见“阴水”、“ 阳水”条。
  • 胕肿
  • 证名。
  • ①全身浮肿,胕通肤。《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 ②足面浮肿。《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马莳注:“胕,足面也。”
  • 汉字详情

    fū,fú,zhǒu [fu,zho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WFY
    五行: -
    仓颉: BODI
    四角: 74200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遇去聲合口三等bʰĭubyoh/biuh
    zhǒng [zhong]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KHH
    五行:
    仓颉: BL
    四角: 75206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动词

    (1) 浮胀;肿胀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2)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英文翻译

    swell; swollen; sw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