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包子打狗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歇后语。谓有去无回。
老舍 《骆驼祥子》九:“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 姚雪垠 《长夜》三四:“‘你把钱借给他了?’‘他都要去了。’ 菊生 说。‘只要他赢了,也许会还你。’‘哼,肉包打狗!’” 刘绍棠 《蒲柳人家》十一:“谁不知道 二和尚 肉包子打狗以后,你就把 莲姑娘 当成了亲生女儿!”
引证解释
⒈ 歇后语。谓有去无回。
引老舍《骆驼祥子》九:“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
姚雪垠《长夜》三四:“‘你把钱借给他了?’‘他都要去了。’ 菊生说。‘只要他赢了,也许会还你。’‘哼,肉包打狗!’”
刘绍棠《蒲柳人家》十一:“谁不知道二和尚肉包子打狗以后,你就把莲姑娘当成了亲生女儿!”
肉包子打狗的国语词典
(歇后语)有去无回。拿肉包子打狗,狗一定将包子吃掉。比喻没有回收、归还的时候。
如:「借钱给不讲信用的人,简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肉包子打狗的网络释义
肉包子打狗
肉包子打狗的翻译
肉包子打狗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2)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肉,胾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七十者可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归肉。——《礼记·曾子问》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饷》
(3) 又如: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肉酱);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肉林(食用之肉极多,悬挂于林,形容穷奢极欲);肉腥(鱼肉等类荤腥食物);肉糜(肉粥);肉羹(用肉作成的浓汤)
(4) 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治古无肉刑。——《荀子·正论》
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墨子·节葬》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战国策·赵策》
朽肉烂肉。——《韩非子·忠孝》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肉里钱(喻辛勤劳动得来的钱);肉骨肉髓(〈方〉∶刺骨钻肉);肉分肠断(骨肉分离);肉面对肉面(脸对脸);肉山(戏称人躯体肥大);肉肌(肌肉);肉痛(剜肉般疼痛);肉赘(即疣。一种皮肤病)
(6) 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
取笋肉五六寸者。——《齐民要术·种竹》
(7) 又如:肉果(又称多汁果,果实的一类。果实成熟时,果皮肥厚而多汁);肉杏(杏之一种)
(8) 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对乐器之声而言
廉肉节奏。——《礼记·乐记》
(9) 又如:肉竹(泛指音乐。肉,声乐;竹,管乐);肉声(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
(10) 中间有孔的环状物的体部
肉倍好谓之璧。——《尔雅·释器》。注:“边也。”
肉好皆有周郭。——《汉书·食货志》。注:“体为肉,孔为好。”
(11) 又如:肉好(中央有孔的圆形物体。孔称为好,孔周围的实体称为肉);肉头厚(方言。谓广有钱财)
(12) 指泥土 。如:肉山(平凡多土的山)
(13) 外层;外表
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宋· 陆九渊《语录》
形容词
(1) 凡俗 。如:肉人(血肉凡俗之人)
(2) 比喻浅薄鄙陋 。如:肉眼愚眉(浅薄愚劣的俗人)
(3) 〈方〉∶形容柔软 。如:肉瓤儿的西瓜
(4) 慢动 。如:肉得慌;肉脾气;做事真肉
(5) 表示痛爱的称呼。多用于对孩子 。如:肉肉(表示疼爱的昵称)
动词
(1) 吃肉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苏轼《答苏伯固三首》
(2) 使长出肉
生死而肉骨。——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肉芽(指刚长出的新肉);肉骨(使白骨再生肌肉)
(4) 吞噬,欺凌 。如:肉薄骨并(肉与肉相迫,骨与骨相并,比喻惨烈的肉搏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uk7 [陆丰腔] gniuk7 [台湾四县腔] ngiuk7 [宝安腔] ngiuk7 [客英字典] ngiuk7 [梅县腔] niuk7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5 [东莞腔] ng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肉 | 如六 | 日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nʑĭu | njuk/ru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2) 用纸、布等裹东西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
草木渐包。——《书·禹贡》
包有鱼。——《易·姤》
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
(3) 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
(4) 包含,包容。里面含有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皆包在诸谷中。——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
(6) 包围。四面围住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
(7) 又如:包络(包围环绕)
(8) 保证,担保
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
(9) 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
(10) 约定专用
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
(11) 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
(12) 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 。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
(13) 镀上一层 。如:包金;包银
(14) 做 。如:包饺子
名词
(1) 装东西的袋子 。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
(2) 包裹起来的东西 。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
(3) 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 。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
(4)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 。如:菜包;汤包
(5) 毡制的圆顶帐篷 。如:蒙古包
(6) 姓
量词
(1) 包装好的一堆单件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2) 又如:一包香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u1 [台湾四县腔] bau1 [客英字典] bau1 [陆丰腔] bau1 [客语拼音字汇] bau1 [东莞腔] bau1 [沙头角腔] bau1 [宝安腔] bau1 [海陆丰腔] bau1
◎ 潮州话:b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包 | 布交 | 幫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pau | prau/pe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子 | 即里 | 精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ix/ziio | tsĭə |
详细解释
dá
量词
(1) 12个构成的一组 。如:一打火柴;一打鸡蛋;一打铅笔
(2) 另见
dǎ
动词
(1) (形声。从手,丁声。本义:击)
(2) 同本义
打,击也。——《说文新附》
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又如:用棍打狗;打拍(敲击);打火刀(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4) 殴打;斗殴。亦指武术表演或戏剧中的武打 。如:打捶(打架);打孽(报仇,械斗);打把子(练武功)
(5) 攻打;进攻 。如:打援(攻打敌人的援军)
(6) 射击 。如:打冷枪;打炮
(7) 攻讦 。如:打短(说别人短处)
(8) 发出 。如:打哨(吹口哨);打唤(呼唤)
(9) 猜,猜谜 。如:打一字;打一物;打虎(猜谜);打灯虎(猜灯谜)
(10) 围棋术语。即叫吃 。如:打劫(谓双方在一处可以交换吃一子的争夺战)
(11) 印上;拓印 。如:打本(即拓本);打郑方(盖公章);打印子(盖图章)
(12) 扎入;注入 。如:打针
(13) 往;去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14) 制造;建造
九子不葬父,一女找荆棺。——《荆棺峡谵》
(15) 又如:打船(造船)
(16) 砍;割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17) 汲取;盛取 。如:打米(盛米,装米)
(18) 捕捉;猎取 。如:打捕(打猎捕鱼,渔猎)
(19) 买 。如:打酒;打票;打勾(购买)
(20) 振作 。如:打扳(振作);打迸(振作,焕发)
(21) 除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又如:打麦(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打灭(打消;消除;消灭)
(23) 摇荡
西江水阔 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
(24) 收获 。如:打夹账(谓经手人从中索取好处费);打抹(谓没收额外所得酬金)
(25) 贬;退;减 。如:打扣(降低商品的原定价格;减少或者降低事物的数量、质量);打短(克扣)
(26) 评定 。如:打成分
(27) 相处;交结 。如:打交待,打交道;打伙计(交朋友,恋爱);打影(结伴;合伙)
(28) 张、举、提。亦谓携带 。如:打旗
(29) 编织 。如:打草垫;打竹席;打领带;打个结;打发辫
(30) 转;绕 。如:打方旋(徘徊);打胡旋(兜圈子);打旋磨(盘旋;围绕着某物转);打转转(旋转,绕圈子);打独磨(盘旋;徘徊);打踅(打转。走江湖,跑码头)
(31) 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 。如:打胭脂,打粉;打背(裱糊布片)
(32) 谓用某种语言或腔调说话 。如: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令(行酒令)
(33) 谓从事某种工作或做出某种行动 。如:打饼(做面食);打印子(借印子钱);打行(保镖、打手的行帮)
(34) 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 。如:打铺;打介绍信;打轿;打花(采花;摘花)
(35) 与某些动词结合成复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掠(用眼扫视);打勘(查问;拷问,审讯)
介词
(1) ∶从 ——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普通话里一般用“从”,在单音方位词前只能用“从”。如:从南到北,从早到晚,从里到外
(2)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如:打这儿往东去;打县里回来;打明儿开始
(3)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如:打水路走,三天可以到
名词
(1) 武术 。如:教打;练打。亦指京剧里指武打。如:唱、做、念、打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da3 [沙头角腔] da3 [客英字典] da3 [东莞腔] da3 [客语拼音字汇] da1 da3 [宝安腔] da3 | da1 [陆丰腔] da3 [海陆丰腔] da3 [台湾四县腔] da3
◎ 潮州话:da2 p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打 | 德冷 | 端 | 庚二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tɐŋ | t'rangx/tean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句(
)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2) 同本义
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说文》
艮为狗。——《易·说卦传》
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
以狗御蛊。——《史记·秦本纪》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属于犬科(Canidae)的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Canis familiaris),自史前时期以来就被人类豢养,无疑源自某种不知名的犬属(Canis)野兽,可能就是普通狼,由人工培养出来的品种之多,超过任何其他兽类(在形状、大小、颜色、毛皮的长短和性质等各方面)。又如:狗犀(狗尸);狗矢(狗粪);狗屠(以屠杀狗为业者);狗窦(狗洞);狗彘(狗与猪。比喻行为卑劣的人)
(4) 古代特指未长毛的小狗崽
(犬)未成豪,狗。——《尔雅》。郝懿行义疏:“狗,大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貂不足, 狗尾续。——《晋书》
(5) 比喻坏人
我要早知道这是个狼心狗肺的家伙,当初哪会去管他是死是活
(6) 又如:狗心狗行(比喻坏心肠、恶劣行为);狗鼠(比喻品行卑劣的人)
(7) 十二生肖之一 。如:老大娘七十四了,属狗的
形容词
(1) 詈词。该死的。表示极端蔑视 。如:狗汉奸;狗腿子;狗爪牙;狗才(狗材。骂人的话。狗东西);狗杀才(骂人的话。该杀的狗东西)
(2) 指事之失度或人之失意
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动词
谄媚,奉承 。如:狗事(奉承,巴结);这帮人专会狗着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giu3 [沙头角腔] kieu3 [梅县腔] geu3 [海陆丰腔] kieu3 [东莞腔] geu3 [台湾四县腔] kieu3 [客语拼音字汇] geu3 [陆丰腔] geu3 [客英字典] geu3
◎ 潮州话:g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苟 | 古厚 | 見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kəu | kux/k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