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习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专心学习。
《北齐书·上党王涣传》:“读书颇知梗概,而不甚耽习。”《北史·于仲文传》:“少聪敏,髫齓就学,耽习不倦。”
引证解释
⒈ 专心学习。
引《北齐书·上党王涣传》:“读书颇知梗概,而不甚耽习。”
《北史·于仲文传》:“少聪敏,髫齓就学,耽习不倦。”
耽习的国语词典
专心而乐于学习。
耽习的网络释义
耽习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耳,冘(
)声。本义:耳朵大而且下垂) 同本义夸父耽耳。——《淮南子·地形》。 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
(2) 又如:耽毵(毛长下垂纷披的样子)
动词
(1) 沉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卫风·氓》
士之耽兮。——《诗·卫风·氓》。传:“乐也。”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礼记》
惟耽乐之从。——《书·无逸》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且耽田家乐。——李白《赠闾丘处士》
(2) 又如:耽着(迷恋);耽思深思,潜心研究探讨;耽乐(沈迷于享乐)
(3) 承受;担负
我要及时就死,又耽不起吞金服毒的。——《红楼梦》
(4) 又如:耽险(担风险;危险);耽待(耽带。照顾,帮助;宽容;原谅;担当,承受;等候)
(5) 嗜;喜好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元· 睢景臣《高祖还乡》
(6) 又如:耽好(特别爱好);耽志(专心致志);耽尚(爱好,尊崇);耽研(专心研究);耽意(专心)
(7) 停留;延迟 。如:耽搁;耽误;耽迟(耽误;迟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am1 [宝安腔] dam1 [海陆丰腔] dam1 [客英字典] dam1 [梅县腔] dam1 dam5 [东莞腔] dam1 [客语拼音字汇] da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耽 | 丁含 | 端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tɒm | t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2) 同本义
習,数飞也。——《说文》
鹰乃学习。——《礼记·月令》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晋· 左思《咏史》
(3) 反覆练习,钻研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象下传》
是皆习民数者也。——《国 语·周语》。注;“习,简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皇侃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4) 又如:习容(练习举止,整饬仪表);习肄(犹练习);习战(练习作战);习非胜是(对错误的事物相习既久,无法矫正,反以为是)
(5) 通晓,熟悉
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益习其声。——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习水战。——《资治通鉴》
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习方俗
(6) 又如:习流(熟悉水流。又指熟悉水战的兵士);习士(熟悉法制的人);习事(熟谙事理);习知(熟知);习水(熟习水性)
(7) 学习
始习于大豆。——《吕氏春秋·造父》。注:“学也。”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习学(学习);习文练武;讲习(讲授与学习);习业(攻习学业,钻研学问)
(9) 习惯;习惯于,习以为常
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管子》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商君法·战法》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不习水土。——《资治通鉴》
家人习奢。
习于钟鼓。——宋· 苏轼《教战守》
(10) 又如:习熟(习惯熟悉);习闲(游手好闲者);习闻;习安(习惯于安定)
(11) 训练
不习,则民不可使也。——《大戴礼记》
(12) 又如:习教(犹训练);习勒(严格训练);习练(练习;训练);习用(演习);习兵(操演军事);习阵(演习战阵之事)
(13) 习染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名词
(1) 习性;习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2) 又如:固习;陋习;恶习;习性;积习
(3) 亲信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韩非子·孤愤》
(4) 又如:习故(亲近故旧。又指熟悉故旧的人)
副词
(1) 经常,常常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柳宗元《三戒》
车户李旺行了多日,习见匣子沉重,晓得是银子在内。——《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习洽(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习闻;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