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聪

ěr cōng [ er cong]
繁体 耳聰
注音 ㄦˇ ㄘㄨㄥ

词语释义

耳聪 ěrcōng

(1) 听觉敏锐

have good auditory sensation

词语解释

  1. 听觉灵敏。语本《庄子·徐无鬼》:“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聪也殆,心之於殉也殆。”《吕氏春秋·本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 唐 白居易 《秦吉了》诗:“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2. 耳鸣病。

    《晋书·殷仲堪传》:“ 仲堪 父尝患耳聪。”

引证解释

⒈ 听觉灵敏。

语本《庄子·徐无鬼》:“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聪也殆,心之於殉也殆。”
《吕氏春秋·本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
唐白居易《秦吉了》诗:“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⒉ 耳鸣病。

《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

耳聪的国语词典

听觉过敏。

耳聪的网络释义

耳聪

  • 耳聪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听觉灵敏的意思。
  • 耳聪造句

    爷爷八十多岁了,依然耳聪目明。
    这个人耳聪目明,什么事也瞒不住他。
    这个人看起来耳聪目明的,却自称什么都看不见。
    奶奶虽然八十多岁了,但还耳聪目明,身板硬朗。
    老人虽八十多岁了,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
    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耳聪目明。
    他觉得自己浑身通透,耳聪目明,身体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这着实让宇凡吃惊。
    时间一晃半月过去,雪衣依照先天七十二变上的方法修炼,力气又大了许多,耳聪目明,效果很是显著,不过第一转却始终没有头绪。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良好的听力路难行。人生之路多艰险,学会分辨真与假,认真体会善与恶,才能让自己的路途一片光明。全国爱耳日到了,愿你耳聪目明,快乐幸福!
    好像人戴了有色眼镜,搪着耳塞,怎能期望他耳聪目明而见闻真确呢?
    焦虑与磨难才能使人耳聪目明,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眉目传情的前提是眼睛放电,赏心悦目的基础是眼睛明亮,眉清目秀的核心是眼睛健康,耳聪目明的根本是眼睛有神,世界视觉日,爱护好你的眼睛,愿你满目幸福,满眼欢乐。
    呵呵,可惜喽,聋子都可以听到,为什么这些耳聪目明的警察却都听不到呢?战在老李身边的老张说道。
    原来萧然此时并未出去,由于他呼吸了那些充满灵气的空气,所以竟然变得耳聪目明起来。
    他耳聪目明,什么事都很难瞒住他。
    要想太太平平,生活安定,必须耳聪目明,善言动听。
    亲爱的朋友,我们的耳朵要过纪念日了,所以你听好了:对于批评洗耳恭听;对于谣言充耳不闻;对于是非耳聪目明,耳朵的功劳大大的,好好善待啊,全国爱耳日,珍惜每一个拥有的日子!
    姒娘鄙夷的扫了紫烟一眼,声音不大,若非雷仁天生耳聪目明,还真听不清楚。
    我只能用崇山峻岭来形容它了,空气中迷漫着醉人的草香,顿觉耳聪目明。
    爱耳日,拜托双手“掩耳盗静”,噪音减轻;请求手机“保持耳距”,谨慎接听;特邀清水“亲密接耳”,清洁卫生;提醒朋友“爱护双耳”,还你轻松,爱耳日,祝你开心如意,耳聪目明。

    汉字详情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cōng [cong]
    部首: 605
    笔画: 15
    五笔: BUK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SJCRP
    四角: 1843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耳,总声。本义:听力好)

    (2) 同本义

    聪,察也。——《说文》

    听曰聪。——《书·洪范》

    闻审谓之聪。——《管子·宙合》

    耳彻为聪。——《庄子·外物》

    尚寐无聪。——《诗·王风·兔爰》

    (3) 又如:聪耳(听觉灵敏的耳朵)

    (4) 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聪察(擅长审辨);聪察轩昂(明察真伪,仪态不凡);聪听(明于听取;明于辨察)

    (6) 聪明,有才智

    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三国志·诸葛亮传》

    聪者不得用其诈。——《韩非子·有度》

    不聪敬止。——《诗·周颂·敬之》

    (7) 又如:聪哲(聪明多智);聪明自误(天资聪明的人,反被聪明所误);聪智(指聪明而有才智)

    名词

    听;听觉 。如:左耳失聪

    英文翻译

    intelligent, clever, b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