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琅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古人常用作佩饰。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指翠竹。
宋 杨万里 《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 元 王冕 《息斋双竹图》诗:“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緑。” 清 郑燮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诗:“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 喻蘅 《画竹四题》诗之一:“笔底翠琅玕,森森閲岁寒。”
引证解释
⒈ 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古人常用作佩饰。
引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唐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⒉ 指翠竹。
引宋杨万里《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
元王冕《息斋双竹图》诗:“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緑。”
清郑燮《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诗:“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
喻蘅《画竹四题》诗之一:“笔底翠琅玕,森森閲岁寒。”
翠琅玕的网络释义
翠琅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羽,卒声。本义:翠鸟)
(2) 鸟名,翠鸟。又专指雌性的翠鸟
(3) 又如:翠以羽自残(翡翠鸟因羽色之美而被残杀。比喻人因有才而遭嫉害);翠毛(翠鸟的羽毛);翠羽(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翠禽(翠鸟)
(4) 翠鸟的羽毛,可作装饰品 。如:翠翘(古时女子首饰名。形似翠鸟尾上的长羽);翠华(指皇家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而成的旗帜)
(5) 又指青、绿、碧色的玉石 。如:翠纯珠围(绕以翡翠,围以珠玉);翠冠(翠玉所饰之冠);翠佩(翠玉的佩饰。亦借指美女)
形容词
(1) 青、绿、碧之类的颜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三)》
青树翠蔓。——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又如:翠樾埭(绿荫覆盖的堤坝);翠筠(绿竹);翠微(青葱的山色);翠屏(山名。亦指山色苍翠如屏);翠羽(青绿色的鸟羽)
(3) 与美人有关的。一般为美丽的意思 。如:翠眉(用黛螺画的眉。比喻美人的眉毛);翠蛾(用黛点色的蛾属。指美人的眉毛。也指美人)
(4) 色调鲜明 。如:翠旃(色泽鲜明的曲柄旗);翠墨(色泽鲜明的墨;色泽鲜明的字迹);翠灿(鲜明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海陆丰腔] cui5 [客英字典] cui5 [陆丰腔] cui5 [宝安腔] cui5 [梅县腔] cui5 [东莞腔] cu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翠 | 七醉 | 清 | 脂A合 | 去聲 | 寘 | 合口三等 | 脂A | 止 | chyih/cvih | tsʰw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2) 同本义
琅,琅玕似珠者。——《说文》
厥贡惟球琳琅玕。——《书·禹贡》。传:“石似玉。”
(3) 又如:琳琅(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琅花(琅华。琅玕树所开之花,常以美称白花)
(4) 门环
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汉书》
(5) 姓
(6) 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如:琅玕(用铁链锁人。又指象声词);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琅诵(朗诵)
形容词
洁白、华美如玉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皮日休《奉和鲁望白菊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ng2 [海陆丰腔] long2 [梅县腔] long2 [台湾四县腔] long2 [宝安腔] long2 [客语拼音字汇] long1 l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郎 | 魯當 | 來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lɑŋ | l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