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鼓

jié gǔ [ jie gu]
注音 ㄐ一ㄝˊ ㄍㄨˇ

词语释义

羯鼓 jiégǔ

(1) 我国古代一种鼓。腰部细。据说起源于羯族

an ancient drum

词语解释

  1. 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起源于 印度 ,从西域传入,盛行于 唐 开元 、 天宝 年间。

    《通典·乐四》:“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 羯 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 唐 温庭筠 《华清宫》诗:“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起源于印度,从西域传入,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通典·乐四》:“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
唐温庭筠《华清宫》诗:“宫门深锁无人觉,半夜云中羯鼓声。”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羯鼓的国语词典

乐器名。源自西域,状似小鼓,两面蒙皮,均可击打。

羯鼓的网络释义

羯鼓

  • 羯鼓:出自于羯族的乐器
  • 羯鼓:汉语词汇
  • 羯鼓 (汉语词汇)

  • 羯鼓,汉语词汇。
  • 拼音:jié gǔ
  • 释义:我国古代一种鼓。 腰部细。据说起源于羯族
  • 羯鼓的翻译

    英语: double ended skin drum with a narrow waist
    德语: Jiegu (alte zentralasiatische Sanduhrtrommel)​ (S, Mus)​

    羯鼓造句

    众人来到松杨城时,隐隐听得城中羯鼓响动,正是巳时二刻。
    内园羯鼓催花发,小殿珠簾看雪飞。
    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
    如第一幕月牙泉边众仙女舞,第二幕莫高窟前民间艺人舞,第三幕军阵前羯鼓舞,第四幕莫高窟中“千手观音”舞、飞天舞等。
    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箫、横笛、筚篥、琵琶、五弦琵琶、铜角、箜篌齐齐上阵,悠扬的乐声响彻枯寂夜空。
    玄宗时期的汝阳王小名花奴,他曾为玄宗敲击羯鼓,玄宗听得欣喜便亲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
    维族的小伙子打起了羯鼓,跳起了欢迎舞。
    羯鼓当地一位居民告诉当地震发生时,他的房屋开始摇晃,他抓住他的家人跑向户外。
    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
    今朝羯鼓催花急,忙煞钞胥笔一枝。
    羯鼓、腰鼓、答腊鼓、鸡娄鼓节奏分明,箫、横笛、筚篥、铜角、箜篌抑扬顿挫,让人仿佛置身皇廷。
    她们弹着琵琶,奏着羯鼓;在乐器的伴奏当中,动人的乐曲,叮叮咚呼的音节,咿咿呀呀的歌声,把一屋子的人都陶醉了。
    这剽悍的美人乃是羯鼓催花崔雨,是崔云的亲妹妹。
    澌流滹水鱼梁跨,电扫汾阳羯鼓奔。
    有两名寨众想过去抓他,也不知张十五如何生出的勇气,手中羯鼓朝着对方一甩,打得两人躲闪不及,鼻青脸肿了,还没等他们清醒过来。
    只见那六丁饿鬼绕着女子缓缓行走,骨节中发出微微响声,它脚步逐渐加快,关节骨节的响声也越来越响,越来越密,犹如几面羯鼓同时击奏一般。
    只见他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两片桂花板碰了几下,一个小女孩右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连声。
    ……难觅长绳縻日住,且凭羯鼓唤花开。
    忍唱骊歌送春去,悔将羯鼓彻明催。

    汉字详情

    jié [jie]
    部首: 619
    笔画: 15
    五笔: UDJN
    五行:
    仓颉: TQAPV
    四角: 865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

    (2) 又如:羯膻(羊臊气)

    (3) 中国古时的一民族名 。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奴役,被称为“羯胡”。信奉“胡天”。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五胡十六国之一。如:羯胡(旧时用以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

    动词

    阉割

    羯鸡,阉鸡也。——清· 翟灏《通俗编》

    英文翻译

    wether, castrated ram; deer skin

    方言集汇

    ◎ 粤语:kit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et7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梅县腔] giet7 [台湾四县腔] gi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gia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謁月開入聲開口三等kĭɐtkiat
    [gu]
    部首: 1301
    笔画: 13
    五笔: FKU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TJE
    四角: 44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动词

    (1) 击鼓进攻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如:鼓风

    英文翻译

    drum; beat, top, strike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沙头角腔]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陆丰腔] shi6 gu3 [东莞腔] gu3 [梅县腔] gu3 ku1 [宝安腔] g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公戸上聲開口一等kukox/k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