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枉

qún wǎng [ qun wang]

词语释义

众奸邪。

词语解释

  1. 众奸邪。

    《汉书·刘向传》:“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羣枉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羣枉盛则正士消。” 颜师古 注:“枉,曲也。” 宋 陆游 《贺龚参政启》:“开众正之路,塞羣枉之门。”

引证解释

众奸邪。

《汉书·刘向传》:“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羣枉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羣枉盛则正士消。” 颜师古注:“枉,曲也。” 宋陆游《贺龚参政启》:“开众正之路,塞羣枉之门。”

群枉的网络释义

群枉

  • 群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ún wǎng,是指众奸邪。
  • 汉字详情

    qún [qun]
    部首: 619
    笔画: 13
    五笔: VT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SRTQ
    四角: 1865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群,辈也。——《说文》

    兽三为群。——《国语·周语》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三百维群。——《诗·小雅·无羊》

    大夫不掩群。——《礼记·曲礼》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近者聚而为群。——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群才(有才能的人们);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儿(一群小儿。多用作轻蔑之辞);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也指其他动物相聚而成的集体。又如:猪群;马群;大鱼群

    (4) 朋辈 。如:群好(互相亲善的人们);群季(诸弟);群朋(互相依附,结为党与);群流(同辈);群萃(同类;侪辈)

    (5) 百姓 。如:群元(指人民、百姓);群口铄金(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

    (6) 集团,社会集体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唐· 柳宗元《封建论》

    (7) 又如:群法(社会法则);群治(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和处置);群俗(社会风尚)

    (8) 泛指多数

    (9) 指人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礼记》

    (10) 指事物

    猎者张罗,百兽群拢,或得或失。——《论衡》

    量词

    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如:一群天鹅;一群野火鸡;一群白蚁

    动词

    (1) 聚集;会合,联合

    而群天下之英杰。——《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以避群害。——明· 李渔《闲清偶寄·种植部》

    群聚而笑。——唐· 韩愈《师说》

    群怪聚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群而不党(聚集在一起,却不结党);群曲(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群行(结队而行);群萃(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群处(成群地相处)

    (3) 随俗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后汉书》

    形容词

    (1) 众多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赵王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群士(众官,百官;众学士);群有(指万物);群司(百官,众官。同群士);群枉(众多奸邪的小人);群英(众多有才能的人);群从(指众子侄辈)

    英文翻译

    (same as U+7FA3 羣) group, crowd, multitude, mob

    方言集汇

    ◎ 粤语:kwa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un2 [宝安腔] kiun2 [海陆丰腔] kiun2 [客英字典] kiun2 [台湾四县腔] kiun2 [东莞腔] kiun2 [梅县腔] kiun2 [客语拼音字汇] ki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云平聲合口三等gyon/giungʰĭuən
    wǎng [wang]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DMG
    四角: 4191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2) 同本义

    枉,邪曲也。——《说文》

    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枉道速祸。——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枉用三尺。——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枉法营私(曲解、破坏法律,以谋求私利);枉矢(不直的箭);枉径(弯曲的小路);枉策(弯曲的马鞭);枉路(弯曲的道路);枉渚(弯曲之渚);枉木(曲木,弯木);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

    (4) 邪恶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5) 又如:枉上(不正之君主);枉邪(邪恶不正,亦指邪恶不正的人);枉情(邪念)

    (6) 乱的 。如:枉攘(纷乱的样子)

    动词

    (1) 使受冤屈

    恒人见枉。——《论衡·问孔》

    其枉民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枉状(歪曲事实,诬告别人的状文);枉滥(枉法恣肆,使人无辜受害);枉结(冤屈难解的事件);枉抑(冤屈);枉陷(冤枉陷害;无故陷害)

    (3) 绕道 。如:枉帆(谓船绕道而行)

    (4) 违背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

    (5) 又如:枉戾(谓歪曲颠倒);枉屈(歪曲,违背);枉墨矫绳(比喻违背准绳、准则);枉道事人(本谓违背正道侍奉人)

    (6) 凌弱 。如:枉桡(违法曲断;偏私不公,使有理不申);枉曲(谓违法曲断;不公正)

    (7) 谦词。谓使对方受屈

    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枉车骑。

    (8) 又如:枉驾(屈尊以相访。称人走访的敬词);枉骑(屈尊相访。即枉驾);枉人(谓枉劳人,麻烦别人);枉才(指被埋没的人才);枉口(屈服改口);枉问(敬词。犹言承蒙问候);枉访(屈尊就访);枉语(屈尊告诉)

    副词

    (1) 徒然,白费

    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唐· 崔道融《读杜紫微集》

    (2) 又如:枉费工夫;枉言(白说,空说);枉沐(白白地蒙受);枉苦(徒然;白白地);枉劳(徒劳);枉说(徒然说,白说);枉杀(白费;辜负)

    英文翻译

    useless, in vain; bent, crooked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2
    ◎ 客家话:[陆丰腔] wong3 [梅县腔] nong5 wong3 [沙头角腔] wong3 [客英字典] vong3 [台湾四县腔] wong3 nong3 nong5 [东莞腔] wong3 [宝安腔] wong3 [客语拼音字汇] vong3 [海陆丰腔] wong3 nong3 n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紆往陽合上聲合口三等ʔĭwaŋqyangx/v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