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胡

qiāng hú [ qiang hu]
注音 ㄑ一ㄤ ㄏㄨˊ

词语释义

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词语解释

  1. 指我国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 庞 参 将 羌胡 兵七千餘人,与 钧 分道并北击 零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今 羌胡 徵数,负贩记緡,其遗风歟!” 唐 高适 《蓟门行》:“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引证解释

⒈ 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又庞参将羌胡兵七千餘人,与钧分道并北击零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今羌胡徵数,负贩记緡,其遗风歟!”
唐高适《蓟门行》:“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羌胡的网络释义

羌胡

  • 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出自《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 羌胡造句

    在董卓从西凉带去的部队中,除羌胡外,也有不少支胡,即月氏胡,这些月氏人可能是小月氏或卢水胡部落,也可能与贵霜移民有关。
    陇右人,世居羌胡边,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号之为"神威天将军"
    却说刘协被左贤王部的骑兵追击,斜旁又窜出一羌胡支队伍,两相夹击之下,监视他的亲随突然抽出刀,为防止他被敌人生擒,欲要先杀了他,不禁沧然大笑。
    小小羌胡竟敢逼迫天子,玉玺已经送到晋朝那里,你是得不到的。
    秋,汉卫将军姜维寇雍州,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侵逼诸郡。
    常年浸淫在羌胡文化圈里的董卓,绝对可以堪称一部真人版的酷刑百科全书。
    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练西方风俗,欲以羌胡为翼,断陇西所属,拓界厉兵。
    我军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等他们在坚城之下师老兵疲,伤亡惨重,内部不和时抓住时机进攻,必可以少胜多,打败王国统帅的羌胡叛军。
    东汉王朝打仗的部队往往都是战斗力较差的地方部队以及羌胡杂牌军,即使这样北匈奴仍然不堪一击。
    军阀混战,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蔡文姬被掳到南匈奴。
    而南朝萧梁时章昭达奉命出征途中,“每饮食,必盛女伎杂乐,备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敌而弗之废也”。
    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汉字详情

    qiāng [qiang]
    部首: 635
    笔画: 7
    五笔: UDN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GHU
    四角: 805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羊,羊亦声。本义: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2) 同本义

    西戎牧羊人也。——《说文》

    庸蜀羌髳。——《书·牧誓》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潘县境内

    (4) 西戎 。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主;和汉族杂处的部分羌人,逐渐从事农耕,与汉族融合

    英文翻译

    Qiang nationality;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g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giong1 [海陆丰腔] giong1 [宝安腔] giong1 [客英字典] giong1 [陆丰腔] giong1 [东莞腔] giong1 [梅县腔] gi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khiang/qiangkʰĭaŋ
    [h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D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RB
    四角: 47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代词

    (1) 怎样;何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形容词

    (1) 黑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副词

    任意乱来 。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名词

    (1) 胡须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2) 见“胡同”( hútong)“衚”

    英文翻译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东莞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宝安腔]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ɣugh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