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焉

zuì mò dà yān [zui mo da yan]
注音 ㄗㄨㄟˋ ㄇㄛˋ ㄉㄚˋ 一ㄢ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罪恶之大无过于此。形容罪大恶极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色,将以赦罪,罪莫大焉。’”

成语用法

罪莫大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罪莫大焉的国语词典

罪恶之重,莫过于此。

罪莫大焉的网络释义

罪莫大焉

  • 罪莫大焉,成语,指罪恶之重无过于此。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罪莫大焉造句

    今日若非清泉兄当头棒喝,晚辈现在只怕还恍恍惚惚,被人辱骂了事小,玷污了我礼教名法,那可真就是罪莫大焉了。罪莫大焉造句。
    许多人说我调侃古典文学,极可能误导祖国的花朵,且对前辈文学家极为不敬,罪莫大焉。
    否则,打破城池,牵连无辜,罪莫大焉,尔也将死无葬身之地矣!
    儿臣出城太久,竟不能来服侍父皇,罪莫大焉。
    卞军想开口说话,因为他从只言片语中了解这次行动完全是因为自己,如果是为此被消灭,那么自己实在是罪莫大焉。
    不可,孟德兵少,若为敌兵所乘,吾罪莫大焉。
    原来是白老丞相,小子不知老丞相在此,炎炎而言,罪莫大焉。
    或有人言,亲王不阻攻蜀之议,追根揭底,皆江哲之过也,罪莫大焉,然从亲王僚属处得知江哲所言,实一心为楚矣。
    臣老迈,且在长安陷于琐事,无力顾及朔方军务,林甫误事事小,万一动撼社稷,岂不罪莫大焉?而安思顺为安禄山族兄,为人忠勇,孔武过人,当是适宜将才……
    是是是……夫人教训的极是……贪杯总是要误事的……耽误了良辰美景,可就罪莫大焉了……
    哎呀,实在对不住啊唐掌柜,我与贵店并没有仇怨,也不是来砸场子的,真的只是一时玩闹之心作祟,没想到给贵店造成了困扰,真是罪莫大焉……

    汉字详情

    zuì [zui]
    部首: 520
    笔画: 13
    五笔: LDJD
    五行:
    仓颉: WLLMY
    四角: 601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罪,捕鱼器——《字汇补》

    动词

    (1) 归罪于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英文翻译

    crime, sin, vice; evil; hard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5 [梅县腔] cui5 [沙头角腔] cui5 [东莞腔] cui3 [海陆丰腔] cui6 [陆丰腔] cui6 [宝安腔] cui3 [客英字典]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四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徂賄上聲合口一等zuaix/dzuojdzʰuɒi
    mò,mù [mo,mu]
    部首: 301
    笔画: 10
    五笔: AJDU
    五行:
    仓颉: TAK
    四角: 44804

    详细解释

    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3)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4)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5)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代词

    (1)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如:莫大的幸福;莫大欣喜;莫二(没有第二个;无比)

    名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閒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2) 同本义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3) 又如:莫夜(夜晚)

    (4) 通“幕” 。如:莫府(即幕府)

    (5) 姓

    (6) 另见

    英文翻译

    do not, is not, can not; negative

    方言集汇

    ◎ 粤语:mok6 m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ok8 mu5 [梅县腔] mok8 [台湾四县腔] mok8 mu5 [客英字典] mok8 [沙头角腔] mok8 [东莞腔] mok8 [宝安腔] mok8 [陆丰腔] mok8 [客语拼音字汇] mog6
    ◎ 潮州话:毛翁8 毛窝6 ,mog8(môk) mo6(mŏ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慕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mɑkmak
    dà,dài [da,dai]
    部首: 308
    笔画: 3
    五笔: DDD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
    四角: 40800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英文翻译

    big, great, vast, large,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dʰɑidad/day
    yān [yan]
    部首: 403
    笔画: 11
    五笔: GHGO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YLF
    四角: 103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词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副词

    (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词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英文翻译

    thereupon, then; how? why? w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1 jin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海陆丰腔] ren2 [梅县腔] jan1 jan2 [陆丰腔] jan3 jan1 [宝安腔] jen2 jen1 [客英字典] jen2 [东莞腔] jen2
    ◎ 潮州话:iang7(iāng) iang1(iang) [潮州]iêng7 iê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謁言元開平聲開口三等ʔĭɐnqia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