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

bà chù [ ba chu]
繁体 罷黜
注音 ㄅㄚˋ ㄔㄨ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罢黜 bàchù

(1) 贬低并排斥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赞》
belittle and reject

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上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以儒家思想作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就历史上所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开始在长安设太学,专讲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起用大批儒生作官,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免除官职

dismiss from office

词语解释

  1. 废除排斥。

    《汉书·武帝纪赞》:“ 孝武 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罢黜异端,推明极孝。”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罢黜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堕之兵。”

  2. 罢免;去官。

    《汉书·孔光传》:“ 哀帝 罢黜 王氏 ,故太后与 莽 怨 丁 、 傅 、 董贤 之党。”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时 张説 、 杨瑒 、 皇甫璟 、 杨相如 皆以为不便,而相继罢黜。”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君独喟然曰:‘诚使賑救及一邑之民生,则余虽罢黜何憾焉!’”

引证解释

⒈ 废除排斥。

《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宋曾巩《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罢黜异端,推明极孝。”
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罢黜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堕之兵。”

⒉ 罢免;去官。

《汉书·孔光传》:“哀帝罢黜王氏,故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时张説、杨瑒、皇甫璟、杨相如皆以为不便,而相继罢黜。”
清刘大櫆《知上犹县方君传》:“君独喟然曰:‘诚使賑救及一邑之民生,则余虽罢黜何憾焉!’”

罢黜的国语词典

贬抑、排斥。

罢黜的网络释义

罢黜

  • 1、贬低并排斥。
  • 2、罢黜百家,废弃不用。
  • 【出处】:
  • 1、宋曾巩《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罢黜异端,推明极孝。”
  • 宋 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罢黜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堕之兵。”
  • 罢黜造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定于一尊,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之后,“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她先是罢黜她然后又将其斩首,就像她害怕埃塞克斯伯爵,会以同样的方式罢免,她自己女王的封号并将自己斩首一样。
    一个惊天的勇士——秦征!一种诡异的秘术——引魂!一片乱战的大地——中土!他北震东辽,南抗齐楚,可就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却突遭罢黜。
    时势造英雄,先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圣策。
    寇准酒后失言,消息泄露,周怀政颇不自安,就与几个太监密谋,要杀掉丁谓,以寇准为宰相,拥真宗为天上皇,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宋仁宗为帝,并罢黜刘皇后。
    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
    在中国先秦社会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各种思想争锋交错,三教九流随着群雄神州逐鹿起伏跌宕,我心向往之!怎奈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有汉董仲舒罢黜百家,但巫医鬼事,《史记》中连篇累牍,俯拾即是。
    大一统归于思想层面主要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法得一时,儒统盛世;但结果是经典流失。
    后汉室有武帝,自幼尚武尊儒,有经世之才,依狂生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中华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是等级严明的宗法社会,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都是信封儒教,尊崇孔子至圣先师。
    有才无德者占据高位后,只想统治,却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要在他们霸占高位之前就认出他们的真面目并不容易,而认出之后要狠下心来罢黜他们就便难了。
    皇帝居然罢黜了杨庭之的将军一职,理由只因他打碎了自己心爱的琉璃杯子,便被扣上了居功自傲,目无尊上的帽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不仅创建太学,而且也确立了汉代的选举制度。
    因为这里不仅没有董仲舒的对策,“绌”在字面上也不是“罢黜”,而是“贬退”的意思。
    他北震东辽,南抗齐楚,可就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却突遭罢黜。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
    严嵩晋升为太子太傅,羽翼已丰,开始攻击夏言,严嵩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

    汉字详情

    bà,ba [ba,ba]
    部首: 520
    笔画: 10
    五笔: LFCU
    仓颉: WLGI
    四角: 60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本义:罢官;免去;解除)

    (2) 同本义

    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吕氏春秋·仲冬》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 赵绾、 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徐阶罢相里居。——《明史·海瑞传》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罢谢(辞官去职);罢归(辞职或免官归里)

    (4) 遣返,遣归 。如:罢散(遣散);罢遣(遣散;放遣)

    (5) 停止

    于是罢酒。——《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罢休;罢兵(停止战争);罢手(停止;住手);罢业(停业;罢工);罢战(停战;停止争斗)

    (7) 完毕

    既罢归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

    曲罢曾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吃罢了饭;罢散(谓结束)

    (9) 废除;取消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10) 又如:罢弃(废除);罢废(废弃)

    (11) 归,返回 。如:罢出(退出);罢朝(帝王退朝或臣子罢朝退归)

    叹词

    (1) 表示失望、愤恨,常叠用。如:罢!罢!这样的媳妇以后必败坏门风

    ba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cease, finish, stop; give up

    方言集汇

    ◎ 粤语:baa6
    ◎ 潮州话:ba6

    宋本广韵

    chù [chu]
    部首: 1202
    笔画: 17
    五笔: LFOM
    五行:
    仓颉: WFUU
    四角: 623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黑,出声。本义:黑暗)

    (2) 降职或罢免

    黜,贬下也。——《说文》

    黜,贬也,下也。——《玉篇》

    黜陟幽明。——《虞书》。传:“退其幽者。”

    何以黜朱于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咸黜不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太守官而黜臧使者。——高适《书博鸡者事》

    理乱不知,黜涉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3) 又如:罢黜百家;黜落(罢免,除名);黜升(官吏的罢免与升迁);黜放(革职放逐)

    (4) 废除;取消

    汤既黜 夏命。——《书·汤诰序》

    爱季佗而黜 仆。——《左传·文公十八年》

    王黜翟后。——《国语·周语》

    君将黜嗜欲。——《庄子·徐无鬼》

    (5) 又如:黜华(摈除文饰,不事虚华)

    英文翻译

    dismiss; demote, downgrade

    方言集汇

    ◎ 粤语:ceot1 zeot1 zyut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t7 [客英字典] tut7 [客语拼音字汇] cug6 zod5 [梅县腔] zhot7 [台湾四县腔] tut7 [宝安腔] cut7 t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丑律入聲合口三等thryt/thvitţʰĭuĕ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