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绵幽怨

chán mián yōu yuàn [chan mian you yuan]
注音 ㄔㄢˊ ㄇ一ㄢˊ 一ㄡ ㄩ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缠绵:心绪郁结;幽怨:隐藏内心的怨恨。形容萦绕在内心的怨恨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不大愿意我有这种缠绵幽怨的调子。”

成语用法

缠绵幽怨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感情。

缠绵幽怨造句

歌声缠绵幽怨,却情谊深长,闻之令人心中为之一颤。
近日在佛山市禅城区某小学举办的文艺联欢会上,一些缠绵幽怨的情歌几乎成了联欢会节目的主角。
音像店门口的低音炮飘出缠绵幽怨的歌声,此刻,我多么祈望再见不会是永远。
当下端起红酒,然后等到的却是对方一句满是缠绵幽怨的话“不理你了。
张女士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她说整天听女儿唱一些缠绵幽怨的情歌觉得很别扭。
《激流之家》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四川曲艺“杨琴”的因素,使之在高亢激烈中又增添了缠绵幽怨,更加悦耳动听。
钢琴师坐到了钢琴旁边,手指在琴键上轻轻一划,紧接着缠绵幽怨的声音响起,中年男人慢慢的陷入了沉思,眼角渐渐湿润。
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肖邦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
近日在某小学举办的文艺联欢会上,一些缠绵幽怨的情歌几乎成了联欢会节目的主角。

汉字详情

chán [chan]
部首: 332
笔画: 13
五笔: XYJF
五行:
仓颉: VMIWG
四角: 201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廛( chán)声。本义:围绕,缠绕)

(2) 同本义

缠,绕也。——《说文》

臣有所与供儋缠采薪者九方鄄。——《淮南子·道应》

动胃缠缘。——《史记·扁仓传》。正义:“谓脉缰绕胃也。”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支蒿。——刘禹锡《葡萄歌》

(3) 又如:缠裹(缠绕裹束;衣著,装束)

(4) 纠缠;搅扰 。如:蛮缠(不讲道理地纠缠);缠讼(纠缠词讼)

(5) 应付;对付 。如:这人真难缠

英文翻译

wrap, wind around; tie, bind

方言集汇

◎ 粤语:cin4

宋本广韵

mián [mian]
部首: 332
笔画: 11
五笔: XRM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VMHAB
四角: 26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帛,从糸( )。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2)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 白居易《新制布裘》

(3)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4) 通“棉” 。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5)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

(6) 姓。春秋齐有绵驹

动词

(1) 接连不断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緜,连也。——《广雅·释诰四》

郑绵络些。——《楚辞·招魂》

緜日月而不衰。——《文选·张衡·思玄赋》

绵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

(2) 又如:绵连(连续不绝);绵络(连续不绝);绵联(连绵不绝的样子);绵长(延续久远)

形容词

(1) 久远

微睇緜藐。——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远视貌。”

鸟屿緜邈。——左思《吴都赋》。注:“广远貌。”

(2) 又如:绵暧(久远,悠远);绵眇(遥远、悠远、远视的样子);绵野(遥远的郊野)

(3) 柔软,单薄 。如:软绵绵;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4) 薄弱;软弱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严助传》

(5) 又如:绵弱(柔弱,薄弱);绵幂(微细);绵劣(才能薄弱,智力低下);绵力(谦词,能力薄弱)

(6) 病重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晋书·陶侃传》

(7) 又如:绵笃(病危,病势沉重);绵惙(病势垂危)

(8) 美,盛 。如:绵芊(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绵丽(柔美华丽)

英文翻译

cotton wad; wool; soft, downy

方言集汇

◎ 粤语:min4

宋本广韵

yōu [you]
部首: 325
笔画: 9
五笔: XX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UVII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幽,隐也。——《说文》。段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

昆仑旁薄幽。——《太玄·中》。注:“隐也。”

雍遏不通曰幽。——《周书·谥法》

以致其幽。——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 退隐;潜藏

幽居而不淫。——《礼记》

南阳之弊幽。——《战国策》

(3) 又如:幽隐(隐居的贤才);幽士(幽子,幽人。幽隐之人;隐士);幽女(隐居无偶的女子)

(4) 囚禁

公侯失礼则幽。——《荀子·王霸》。杨倞注:“幽,囚也。”

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吕氏春秋·骄恣》

乃幽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幽困(囚禁);幽杀(拘禁杀害);幽死(囚禁而死);幽劫(遭囚禁,被胁制);幽杀(囚禁处死);幽废(幽禁废黜)

(6) 隐藏 。如:幽潜(隐藏之人;隐士);幽情(深藏于内心的绵长衷情);幽悰(隐藏在内心的感情)

形容词

(1) 昏暗;阴暗

幽,微也。——《尔雅》

幽,冥也。——《小尔雅》

幽明之占。——《史记·五帝纪》

方世俗之幽昏兮。——《楚辞·惜誓》

水府幽深。——唐· 李朝威《柳毅传》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幽晦以多雨。——《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幽岩(深暗的岩洞);幽房(深暗的房间);幽室(幽暗或没有光亮的房子);幽隐(幽暗不明);幽国(政治昏暗的国家);幽暮(昏暗的傍晚);幽昧(昏暗不明)

(3) 深邃

幽,深也。——《尔雅》

入于幽谷。——《易·困》

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传:“幽幽,深远也。”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小雅·伐木》

(4) 又如:幽闺弱质(闺阁中的弱女子);幽扃(深锁的门);幽谷(深谷);幽冤(深冤);幽闺(深闺。指旧时女子的卧房);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5) 幽静

幽独处乎山中。——《楚辞·屈原·涉江》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

(6) 又如:幽轩(幽静有窗的小室);幽真(幽静纯真的情趣);幽娟(幽静美好);幽敞(幽静宽敞);幽偏(静僻之处);幽坞(僻静的山坳);幽隅(僻静处);幽栖(幽僻的栖止之处)

(7) 卑微 。如:幽介(卑微孤介的人);幽仄(微贱;卑陋);幽陋(卑微);幽柔(低微柔弱)

(8) 幽雅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9) 又如:幽妍(清秀);幽秀(幽雅秀丽);幽姿(幽雅的姿态);幽致(幽雅别致)

(10) 通“黝”( yǒu)。黑色

其桑有幽。——《诗·小雅·隰桑》

再命赤靶幽衡。——《礼记·玉藻》。毛传:“幽,黑色也。”

名词

(1) 幽静隐蔽的地方

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管子》

(2) 坟墓 。如:幽宫(坟墓);幽宅(坟墓);幽阡(墓道);幽石(墓石)

(3) 阴间

九幽十八狱,无此黑暗也。——《聊斋志异》

(4) 又如:幽冥界(阴曹地府);幽孽(人死后在阴间所受的苦难);幽神(鬼神);幽阴(阴间)

(5) 幽州

东北曰幽州。——《周礼·职方式》

燕曰幽州。——《尔雅》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释名·释州国》

(6) 古地名

(7) 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等地

(8) 在今北京市及所属通县、房山及河北省武清、永清、安次等县境内

英文翻译

quiet, secluded, tranquil; dark

方言集汇

◎ 粤语:ja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陆丰腔]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2 (jiu2) [海陆丰腔] riu2 [沙头角腔] jeu2
◎ 潮州话:hiun1(hiuⁿ) [澄海、饶平]hiu1(hiu) [潮阳]iu1(i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虯平聲開口三等ʔiəuqy/yu
yuàn [yuan]
部首: 440
笔画: 9
五笔: QBNU
五行:
仓颉: NUP
四角: 27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夗( 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2) 同本义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

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怨恶其君。——清· 黄宗羲《原君》

怨颇兴。——清· 张廷玉《明史》

怨愤所积。——孙文《序》

(3)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

(4) 责怪;埋怨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天下怨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

胥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

(6) 又如:抱怨(埋怨);怨咎(埋怨责备);怨思(抱怨迂居,怀念故土);怨责(埋怨责怪)

(7) 讥讽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

(8) 又如:怨刺(讽刺);怨讥(讥讽)

(9) 别离 。如:怨旷(长期别离;女无夫,男无妻);怨妇(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

(10) 哀怨

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吕氏春秋》。高诱注:“怨,悲。”

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晋· 陆机《叹逝赋》

(11) 又如:怨切(悲切);怨咽(哀伤呜咽);怨秋(悲秋);怨切(悲切);怨笛(哀怨幽咽的笛声);怨情(悲怨的情怀);怨调(哀怨的曲调);怨惜(悲怨惋惜)

名词

(1) 仇恨,怨仇

此百世之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是积怨畜祸也。——《史记·商君列书》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

(2) 怨家

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英文翻译

hatred, enmity, resent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en5 [宝安腔] jen5 [梅县腔] jan5 [陆丰腔] jan5 [客语拼音字汇] yan4 [台湾四县腔] jen5 [海陆丰腔] ren5 [东莞腔] je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qyan/vanʔĭw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