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缓急
(1) 舒缓与紧急
(2) 指需要相助的事
词语解释
宽舒和急迫;慢和快。
《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以其缓急作立五声,以政五钟。” 尹知章 注:“调政理之缓急作五声也。”《汉书·食货志下》:“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在摆渡的时候……全凭用篙撑。撑的时候,又要按每段水势的缓急来掌握船身的倾斜度。”
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孝文 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 周亚夫 真可任将兵。’”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设国有缓急,则审处变故,推择门下士以属任焉。”《水浒传》第四七回:“ 石秀 道:‘我在 蓟州 原曾卖柴,我只是挑一担柴进去卖便了。身边藏了暗器,有些缓急,匾担也用得着。’” 郭沫若 《归国杂吟》一:“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
引证解释
⒈ 宽舒和急迫;慢和快。
引《管子·五行》:“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立五声,以政五钟。”
尹知章注:“调政理之缓急作五声也。”
《汉书·食货志下》:“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唐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在摆渡的时候……全凭用篙撑。撑的时候,又要按每段水势的缓急来掌握船身的倾斜度。”
⒉ 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
引《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 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宋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设国有缓急,则审处变故,推择门下士以属任焉。”
《水浒传》第四七回:“石秀道:‘我在蓟州原曾卖柴,我只是挑一担柴进去卖便了。身边藏了暗器,有些缓急,匾担也用得着。’”
郭沫若《归国杂吟》一:“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
缓急的国语词典
缓慢或急迫。
缓急的网络释义
缓急
近义词
缓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爰( )声。本义:宽松;宽大)(2) 同本义 。如: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的样子);缓服(宽松的服装。对戎装而言);缓带轻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3)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缓,舒也。——《广韵》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战国策·卫策》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缓缓(缓慢的样子。同徐徐);缓步代车(慢步行走以代替乘车。同安步当车);缓辔而行(信马由缰地慢走)
(5) 柔软 。如:缓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缓歌慢舞(悠柔美妙的歌声和舞步)
(6) 不陡 。如:缓坡
(7) 软弱;柔弱 。如:缓箭(去势微弱之箭);缓声(柔缓的音乐和歌声)
动词
(1) 延期,延迟
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战国策·卫策》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又如:缓死(宽缓减免死刑;延长寿命);缓召(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缓决(法律名词,对已宣判死刑的犯人,依据特定的状况,于一定时期内暂缓处决)
(3) 下垂 。如:缓耳(缓弛下垂之耳)
(4) 苏醒,复活 。如:缓气;缓醒
(5) 怠慢 。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
(6) 刑法等宽宏、宽恕 。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p7 kip8 [客英字典] gip7 [台湾四县腔] gip7 kip8 [梅县腔] gip7 kip8 [沙头角腔] gip7 g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ib5 [陆丰腔] gip7 [东莞腔] gip7 [宝安腔] gi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急 | 居立 | 見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ĭĕp | kip/ky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