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决

huǎn jué [ huan jue]
繁体 緩決
注音 ㄏㄨㄢˇ ㄐㄩㄝˊ

词语释义

1.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清制,各省死罪人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诸项,报部。至秋审时由刑部会同九卿详核分拟,请旨裁决。见《清史稿.刑法志三》。

词语解释

  1. 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

    清 制,各省死罪人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诸项,报部。至秋审时由刑部会同九卿详核分拟,请旨裁决。见《清史稿·刑法志三》。 清 龚自珍 《<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本朝死刑别二等:曰情实,曰缓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谳狱引律同而不同》:“刑部律例:凡调姦妇女未成,致妇女羞忿自尽者厥罪应绞,而有情实、缓决之分。”

引证解释

⒈ 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 清制,各省死罪人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诸项,报部。至秋审时由刑部会同九卿详核分拟,请旨裁决。见《清史稿·刑法志三》。

清龚自珍《<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本朝死刑别二等:曰情实,曰缓决。”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谳狱引律同而不同》:“刑部律例:凡调姦妇女未成,致妇女羞忿自尽者厥罪应绞,而有情实、缓决之分。”

缓决的国语词典

已判死刑的犯人,经处决宣告后,依据特定情形,在一定期限内,暂缓处决,称为「缓决」。

缓决的网络释义

缓决

  • 缓决是清代诉讼制度。清代秋审或朝审后,如案情属实但危害较小,或有应予考虑的问题应暂缓处决,即将其留待来年秋审或朝审时处理。秋审和朝审复核的皆为斩监侯与绞监候案件。缓决案件经刑部会同大理寺等机关集中审核后,奏请皇帝裁决。被缓决者,大多可免死。
  • 汉字详情

    huǎn [huan]
    部首: 332
    笔画: 12
    五笔: XEFC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VMBME
    四角: 22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爰( 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 同本义 。如: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的样子);缓服(宽松的服装。对戎装而言);缓带轻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3)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缓,舒也。——《广韵》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战国策·卫策》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缓缓(缓慢的样子。同徐徐);缓步代车(慢步行走以代替乘车。同安步当车);缓辔而行(信马由缰地慢走)

    (5) 柔软 。如:缓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缓歌慢舞(悠柔美妙的歌声和舞步)

    (6) 不陡 。如:缓坡

    (7) 软弱;柔弱 。如:缓箭(去势微弱之箭);缓声(柔缓的音乐和歌声)

    动词

    (1) 延期,延迟

    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战国策·卫策》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又如:缓死(宽缓减免死刑;延长寿命);缓召(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缓决(法律名词,对已宣判死刑的犯人,依据特定的状况,于一定时期内暂缓处决)

    (3) 下垂 。如:缓耳(缓弛下垂之耳)

    (4) 苏醒,复活 。如:缓气;缓醒

    (5) 怠慢 。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

    (6) 刑法等宽宏、宽恕 。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

    英文翻译

    slow, leisurely; to postpone,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wun6

    宋本广韵

    jué [jue]
    部首: 204
    笔画: 6
    五笔: UN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MDK
    四角: 351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夬( 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2) 同本义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史记·河渠书》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决,行流也。——《说文》

    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说文通训定声》

    予决九川,距四海。——《书·益稷》

    决之东方而东流。——《孟子》

    治水有决河深川。——《汉书·沟洫志》

    决水而灌之。——《韩非子·初见秦》

    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史记·秦始皇纪赞》

    鲧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决渎于殷周之世。

    买庸而决窦。

    (3) 又如:决江(掘开江边堤岸放水);决汩(疏通,疏导。开凿水流,使能通畅);决子军(古代挖坑道、地道的工兵);决泄(除去壅塞,排除积水)

    (4) 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

    则决雎澨。——《左传·成公十五年》

    孝文时, 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史记·河渠书》

    河水决 濮阳,泛十六郡。——《汉书·武帝纪》

    贲星坠而勃海决。——《淮南子·天文》。注:“溢也。”

    黄河西来决仑。—— 李白《公无渡河》

    (5) 又如:决水(河水决口);决溢,决泆(河堤溃破、水流泛滥);决溃(堤防被水冲破)

    (6) 断裂,折断

    决指而身死。——《淮南子·说山》。注:“伤也。”

    濡肉齿决。——《礼记·曲礼》。注:“犹断也。”

    (7) 又如:决眥(眼眶裂开;张眼瞪视);决羽(折断羽翼);决坼(裂开,张开);决浮云(截断浮云,形容剑的威力)

    (8) 离别,同“诀”

    与我决于传舍中。——《史记·外戚世家》。索隐:“别也。”

    与武决去。——《汉书·李广苏建传》

    与侯生决。——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 又如:决去(辞别离去);决别(诀别);决舍(弃舍,离弃)

    (10) 决断,决定

    是天下之大决也。——《荀子·仲尼》。注:“谓决断之大也。”

    孔子不能决也。——《列子·汤问》

    吾计已决矣。——汉· 刘向《列女传》

    吾计决矣。——《资治通鉴》

    决人死生。——清· 刘开《问说》

    (11) 又如:决平(公平决断讼狱);决正(认为正确而依从);决市(决定行市);决志(拿定主意);决制(控制)

    (12) 判决

    审决狱。——《淮南子·时则》

    不敢专决。——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一二人立决。

    中有立决者。

    法应立决。

    (13) 又如:决狱(审理判决案件);决囚(判决死刑);决杖(处以杖刑);决配(判处流放);决滞(判决积压的案件);决宪(作出惩处的决定;定罪);决知(审知辨识);决理(审理判决)

    (14) 处死犯人

    每岁大决。——方苞《狱中杂记》

    (15) 又如:决不待时(处决重刑犯不必等到秋后就可以执行死刑);决囚(执行死刑);决刑(执行死刑);决期(处决死囚的日期)

    (16) 较量,分胜负

    办之者诚决。——《资治通鉴》

    与孟德决之。

    (17) 又如:决胜;决斗

    (18) 毁坏,破坏 。如:决张(劈开帐幕);决撒(败露;坏事)

    (19) 选,挑,同“抉” 。如:决剔(挑剔);决善(即择善而从);决机(依据时机采取适宜决策)

    (20) 责打 。如:决放(杖责后释放);决尸(鞭打尸体);决杀(打杀);决责(杖责);决罚(杖责的刑罚)

    (21) 溃破 。如:决疣溃痈(脓疮溃破);决溃(溃烂流脓)

    (22) 竭,尽 。如:决力(竭力);决命(拼死尽力);决竭(干涸)

    副词

    (1) 一定,必定

    决负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敢也决矣。——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事有决无可疑者。——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决非天运。

    (2) 又如:决然(一定)

    (3) 无论如何 。如:我决不会妨碍他

    英文翻译

    decide, determin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宝安腔] g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giet7
    ◎ 潮州话:guag4 (kuak) 「潮州」guêg4 (kuek 旧时:kue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六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穴屑合入聲合口四等kiwetkuet

    缓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