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冬无缊褐,夏渴瓢箪。”
成语用法
缊褐瓢箪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缊褐瓢箪的网络释义
缊褐瓢箪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ūn
(2) ——见 “絪緼”。即“氤氲” (
)(3) 另见
yùn
名词
(1) (形声。从糸(
),昷( )声。本义:以新绵合旧絮)(2) 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缊,绋也。——《说文》。谓乱麻。
衣缊无衣。——《汉书·东方朔传》。注:“乱絮也。”
纩为茧,缊为袍。——《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
(里母)即束缦请火于亡肉家。——《汉书·蒯通传》
(3) 又如:缊褚(用碎麻或旧絮制的冬衣);缊褐(缊袍。泛指贫者所服粗陋冬衣);缊绪(缊褚);缊絑(缊褚)
(4) 乱麻
缊袍敝衣。(穿着旧袄破衣。名词做动词用。缊,旧絮。敝,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缊絮(乱麻旧絮。泛指粗陋的衣服)
形容词
(1) 动乱,不安,骚乱
缊,乱也。——《广雅》
齐桓之时缊。——《法言·孝至》
(2) 深奥。通“蕴”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
(3) 又如:缊奥(深奥,奥义)
动词
(1) 通“蕴”。积聚;收藏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上》
而以是相缊。——《庄子·齐物论》。释文:“蕴,本亦作缊。”
(2) 又如:缊畜(蕴蓄。含蓄宽容);缊藉(蕴藉。含蓄宽容)
(3) 并行 。如:缊巡(并行的样子)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瓠的一种。也称“葫芦”
瓢,蠡也。从瓠省,票声。——《说文》
瓢,瓠勺也。——《三苍》
一瓢饮。——《论语》
(2) 又如:瓢冠(瓜瓢形的僧帽);瓢堂(简陋的堂室)
(3) 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 。如:瓢杓(剖开葫芦制成的酒器);瓢壶(盛酒的器具);瓢把子(江湖黑话。土匪头子);瓢箪(饮食只有一瓢水,一篮饭。比喻清寒穷困);瓢勺(把老熟的葫芦剖成两半所做成的勺子)
(4) 量词。用以量水、酒 。如:一瓢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eu1 piau1 [客英字典] piau1 [陆丰腔] piau3 [梅县腔] piau1 [海陆丰腔] piau1 [客语拼音字汇] peu1 peu2 piau1 piau2 [宝安腔] piau2 [东莞腔] pi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瓢 | 符霄 | 並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bjeu/bieu | bʰĭɛ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单声。本义: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2) 同本义
箪,笥也。从竹,单声。——《说文》
箪,小筐也。——《汉律令》
苞苴箪笥。——《礼记·曲礼》
栉实于箪。——《仪礼·士冠礼》
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3) 又如:箪笥(盛饭竹器);箪瓢(箪:食器;瓢:饮器。比喻家境贫寒,生活清苦)
(4) 盛物件的小筐
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左传·哀公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