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蕞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
《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沉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绵蕝”。亦作“緜蕞”。亦作“緜蕝”。
⒉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欲为汉高祖创立朝仪,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
引《旧唐书·杜鸿渐传》:“鸿渐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范仲淹《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沉砺《感怀》诗之七:“叔孙绵蕝曾何补, 优孟衣冠聊解嘲。”
⒊ 引申指经营创建。
引宋刘克庄《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⒋ 借指表率。
引唐皮日休《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绵蕞的网络释义
绵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帛,从糸(
)。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2)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 白居易《新制布裘》
(3)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4) 通“棉” 。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5)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
(6) 姓。春秋齐有绵驹
动词
(1) 接连不断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緜,连也。——《广雅·释诰四》
郑绵络些。——《楚辞·招魂》
緜日月而不衰。——《文选·张衡·思玄赋》
绵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
(2) 又如:绵连(连续不绝);绵络(连续不绝);绵联(连绵不绝的样子);绵长(延续久远)
形容词
(1) 久远
微睇緜藐。——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远视貌。”
鸟屿緜邈。——左思《吴都赋》。注:“广远貌。”
(2) 又如:绵暧(久远,悠远);绵眇(遥远、悠远、远视的样子);绵野(遥远的郊野)
(3) 柔软,单薄 。如:软绵绵;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4) 薄弱;软弱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严助传》
(5) 又如:绵弱(柔弱,薄弱);绵幂(微细);绵劣(才能薄弱,智力低下);绵力(谦词,能力薄弱)
(6) 病重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晋书·陶侃传》
(7) 又如:绵笃(病危,病势沉重);绵惙(病势垂危)
(8) 美,盛 。如:绵芊(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绵丽(柔美华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战国时秦地 。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蕞,地名。在秦,一曰在 新丰。——《集韵》
形容词
(1) 小的
蕞,小貌。——《广韵》
夫以蕞尔之驱,攻之者非一涂。——嵇康《养生论》
(2) 又如:蕞尔小邦(形容地域极小的国家);蕞眇(短小,矮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ot7 [梅县腔] zui5 [台湾四县腔] cot7 [客英字典] cot7 [宝安腔]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zu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蕞 | 才外 | 從 | 泰合 | 去聲 | 泰 | 合口一等 | 泰 | 蟹 | zuad/dzuay | dzʰuɑ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