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安抚招致。
《新唐书·杜让能传》:“方 关 东兵兴,调发绥徠,书詔丛浩, 让能 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新唐书·戴叔伦传》:“迁 容管 经略使,绥徠夷落,威名流闻。” 明 宋濂 《恭题御笔后》:“越三月, 燕都 遂平。怀柔绥徠之效,盖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引证解释
⒈ 安抚招致。
引《新唐书·杜让能传》:“方关东兵兴,调发绥徠,书詔丛浩, 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
《新唐书·戴叔伦传》:“迁容管经略使,绥徠夷落,威名流闻。”
明宋濂《恭题御笔后》:“越三月, 燕都遂平。怀柔绥徠之效,盖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绥徕的网络释义
绥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2) 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 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 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形容词
(1)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lái
动词
(1) (古来字。形声。从彳(
),表示与行走有关,来声。本义:到来,与“往”相对)(2) 同本义
天马徕,从西极。——《汉书》
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
(3) 又如:徕下(下来);徕臣(前来臣服);徕服(徕臣);徕祗(前来致敬);徕孙(玄孙的儿子)
(4) 招来;使之来
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三晋:赵、韩、魏三国。事本:从事农业。)——《商君书》
(5) 又如:徕人(戏剧中扮演仆役的角色)
(6) 另见
lài
动词
(1) 慰劳 。如:徕远(招抚边远地区黎民)
(2) 通“勑”。劝勉
于是高祖引 孙、 等,亲自劳徕。——《隋书·律历志中》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a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