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

suí níng [ sui ning]
繁体 綏寧
注音 ㄙㄨㄟˊ ㄋ一ㄥˊ

词语释义

安定。

词语解释

  1. 安定。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寧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陈书·废帝纪》:“ 世祖文皇帝 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寧外荒。”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仁风思布濩,疲俗待绥寧。”

引证解释

⒈ 安定。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寧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
《陈书·废帝纪》:“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寧外荒。”
宋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诗:“仁风思布濩,疲俗待绥寧。”

绥宁的国语词典

安抚、安定。

绥宁造句

它东接绥宁金屋塘,南连绥宁水口,西枕黔阳龙船塘,北界黔阳熟坪和江口之高山峻岭,为雪峰山区一部分,总面积二百四十八点八平方公里。
杨某在任绥宁县林业局森保站站长期间,未经相关程序,擅自同意联民乡田螺旋村申请伐古树枯立木的意见,造成田螺旋村“香草坪”山场大量名木古树被滥伐。
绥宁县双拥工作历史悠久、根基深厚,近年来,更是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双拥模式,续写军民鱼水情。
基本上无论是通道,绥宁的兵还是会同兵的都不太愿意去招惹这些靖州江东兵。
表哥家里不能去,绥宁老家也不能去,因为按照湖南的习俗,未满月的孩子只能住在自己家里,而丢丢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中国大陆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的邮政编码是。
绥宁是革命老区县,先后涌现出彭作述、杨英华、刘宝德、匡非非、刘彦文、刘光演、傅杰、杨飞腾、李子华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湖南邵阳绥宁关峡石脉村四组,这些图有些是在四组村里拍的,有些是在村里最大的一座拱桥旁边拍的。
考察了绥宁野茶实生苗后代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并着重探讨了强合轴分枝现象。
湖南绥宁县境内关峡苗族乡流行一种“平话”。
说来也巧,这家人经过数日跋涉,在武冈、绥宁、黔阳三县的交界之地,果然寻到了一片与梦中相似的伊甸园。
当天,红军从绥宁黄桑坪地区进入通道杉木桥地区。
剧情简介:鲜为人知的湖南绥宁县是一个普通却充满魔幻的地方。
李沅发乃率部佯为败退,至湖南绥宁县,设伏兵于长安堡山谷中。
为沅水的一大支流,流出城步,经过绥宁、靖县、洪江注入洞庭湖。
此时的靖州可不是今天的靖县,实际上它包括今天的靖州,会同,通道以及邵阳的绥宁四个县。
而靖州的最新情报也很是鼓舞人心,据说本来只有四千多人的第九旅最近调动不少,三个主力团分别开往会同,通道,绥宁三县,协助组建什么安保支队。
上堡古村位于湘西南绥宁县古苗疆境内,它是苗族首都遗址所在地。
绥宁反日同盟军组建后,游击中心转移到以宁安为中心的绥宁地区,在宁安县八道河子等地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冻雨骤雪砺真情,一场抗击冰冻灾害的战斗在绥宁各地全面打响。

汉字详情

suí [sui]
部首: 332
笔画: 10
五笔: XE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VMBV
四角: 2214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 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 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 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形容词

(1)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英文翻译

soothe, appease, pacif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

níng,nìng [ning,ning]
部首: 322
笔画: 5
五笔: PSJ
仓颉: JMN
四角: 30201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níng

英文翻译

calm, peaceful, serene; healthy

方言集汇

◎ 粤语:cyu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魚平聲開口三等ɖʰĭodrio/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