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声
词语释义
练声
(1)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vocalism]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vocalism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一、发声者是否获得了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精神控制能力。二、发声者是否建立了较坚实的发声基础,具备了对发声器官主动支配能力。三、声音的表现力是否以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与表情统一的境界。四、练声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
练声的网络释义
练声
练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柬声。本义: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2) 同本义
练,湅缯也。——《说文》
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煖。——《墨子·辞过》
凡染,春暴练。——《周礼·染人》
主练染,作采色。——《后汉书》
(3) 又如:练丝(未染色的熟丝)
(4) 练习;操演
练之禾定。——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如:练阅(训练检阅);练句(写作时斟酌遣词用句的工夫。也作炼句);练字(写作时用字技巧的推敲琢磨。也作炼字)
(6) 漂洗;洗涤 。如:练衲(漂染过的僧衣);练漂(纺织物精练和漂白的总称。即退浆、精练、漂白、丝光等加工过程的统称)
(7) 熔炼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史记·秦始皇本纪》
(8) 又如:练丹(炼丹)
(9) 通“拣”。选择
选士厉兵,简练俊杰。——《礼记·月令》。又如:练日(选择日期);练材(精选的优质材料);练择(精选)
(10) 染
白纱入缁,不练自黑。——王充《论衡》
(11) 又如:练肆(染坊)
(12) 通“柬”。选择
既不能昭练贤鄙。——《潜夫论·本政》
名词
(1) 洁白的熟绢
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 吴。——《左传·襄公三年》
文绣素练。——《墨子·节葬下》
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远望京邑》
(2) 又如:江白如练;练文(形容澄澈的波纹。有如柔软洁白的生丝)
(3) 古代祭名。因古时于父母去世十三月时戴练冠祭于家庙而得名
鲁大夫练而床,礼邪?——《荀子·子道》
(4) 又如:练主(丧礼小祥之祭时所立的神主,藏于祖庙以供奏祀);练冠(丧祭所戴的冠);练衣(丧祭时所穿的衣)
(5) 水名 。在今广东省普宁县至潮阳县一带
(6) 通“链”。链子
如锁上练。——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姓
形容词
(1) 白,素色
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墨。——《淮南子·说林训》
(2) 又如:练巾(白色的头巾);练衣(白色布衣);练文(比喻像白练飘动般的波纹)
(3) 引申为经验多,精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4) 又如: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练才(文才练达);练甲(精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