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继嗣后裔。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发源纂胄,叶派枝分,开国承家,珠联璧合。”
引证解释
⒈ 继嗣后裔。
引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发源纂胄,叶派枝分,开国承家,珠联璧合。”
纂胄的网络释义
纂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算声。本义:赤色的丝带)(2) 同本义
纂,似组而赤。——《说文》
锦乡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缕纂以为奉。——《国语·齐语》
(3) 又如: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4) 织物,织品 。如:纂肃
(5) 〈方〉∶妇女长发挽成的发髻
给张姑娘插在纂儿上。——《儿女英雄传》
(6) 又如:纂儿(妇女的一种发髻);纂心(妇女发髻的中心部分)
动词
(1) 收集;汇集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楚辞·天问》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韩愈《毛颖传》
歌枣下之纂纂。——潘岳《笙赋》
(2) 又如:纂言(纂集言词,而从事述作);纂论(聚集众议);纂纂(积聚的样子)
(3) 编撰;编辑
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白居易《与元九书》
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儒林外史》
(4) 又如:纂述(编撰述作);纂次(编撰;编排);纂刻(编集刊印);纂集(编撰汇集)
(5) 通“缵”。继承
纂修其绪。——《国语·周语上》。注:“纂,继也。”
纂尧之绪。——《汉书·叙传》
况纂帝业而轻天位。——张衡《东京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3 con3 [宝安腔] zon3 con3 [海陆丰腔] zon3 con3 [东莞腔] con3 [客英字典] zon3 [梅县腔] zon3 [客语拼音字汇] co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纂 | 作管 | 精 | 桓 | 上聲 | 旱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cuanx/zua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胄”古有两个字。小篆字形从肉,由声。本义:头盔)
(2) 同本义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
离为甲胄。——《易·说卦》
惟甲胄起戎。——《书·伪说命》
贝胄朱綅。——《诗·鲁颂·閟宫》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冠軸(胄)带剑。——《荀子·议兵》
铠胄皆镔铁。——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甲胄
(4) 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 徐州。——《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帝室之胄。——《三国志·诸葛亮传》
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5) 又如: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胄监(国子监);胄阀(家世门第)
(6) 泛指世系
岂孤人之能胄。——《遂志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u5 diu3 [宝安腔] ciu3 [海陆丰腔] ciu6 diu3 [客英字典] ciu5 (diu3) [梅县腔] ci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胄 | 直祐 | 澄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driuh/diow | ɖʰĭ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