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

qí wú [ qi wu]
注音 ㄑ一ˊ ㄨˊ

词语释义

綦母,根据《姓纂·二》,属于名词。

词语解释

  1. 亦作“ 綦母 ”。复姓。

    春秋 晋 有大夫 綦母张 。见《左传·成公二年》。 唐 有 綦毋潜 。见《新唐书·艺文志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綦母”。复姓。 春秋晋有大夫綦母张。见《左传·成公二年》。 唐有綦毋潜。见《新唐书·艺文志四》。

汉字详情

[qi]
部首: 627
笔画: 14
五笔: ADW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CVIF
四角: 449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其声。糸(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2) 同本义

綥,帛苍艾色。——《说文》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

四人綦弁。——《书·顾命》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3) 又如: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4) 鞋带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仪礼·士丧礼》

(5) 足印 。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6) 标准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7) 通“基”。基本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王霸》

(8) 通“极”。顶点,终了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荀子·王霸》

(9) 姓。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副词

非常,很 。如:綦谿(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英文翻译

dark grey. variegated. superlative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2 gi1 [客英字典] ki2 [海陆丰腔] ki2 gi1 [梅县腔] ki2
◎ 潮州话:k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渠之平聲開口三等gi/gio
[wu]
部首: 439
笔画: 4
五笔: XD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WJ
四角: 77550

详细解释

副词

(1)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2) 同本义

毋,止之也。——《说文》

毋,止之辞。——《广韵》

毋者,禁之也。——《论衡·谴告》

毋不敬。——《礼记·曲礼上》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从俱死。——《史记·项羽本纪》

毋内诸侯。

毋妄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毋多谈。

(3)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4) 不 。表示否定。如:毋事(不事,不从事);毋须(无须,不必);毋庸讳言

(5) 无

身自持筑臿,胫毋毛。——《史记·秦始皇纪》

(6) 又如:毋害(无比)

(7) 姓

动词

同“无”。没有。与“有”相对 。如:毋几(没有希望);毋何(没有别的事);毋我(无私见);毋度(没有节制)

代词

相当于“没有谁”或“没有人”

毋敢夜行。——《史记》

助词

用于句首

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左传》

英文翻译

do not; not; surname; rad. 80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1 mu1 m2 [客英字典] vu1 [陆丰腔] wu3 [梅县腔] wu1 [宝安腔] mu1 wu1 [客语拼音字汇] m1 m2 [台湾四县腔] wu1 mu1 m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ĭumyo/m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