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摽

zǐ biāo [ zi biao]
注音 ㄗˇ ㄅ一ㄠ

词语释义

亦作“紫褾”。摽,通“标”。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宋书·礼志五》作“紫褾”。

词语解释

  1. 亦作“ 紫褾 ”。摽,通“ 标 ”。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

    《晋书·舆服志》:“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繒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絳摽。”《宋书·礼志五》作“紫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紫褾”。摽,通“标”。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宋书·礼志五》作“紫褾”。

《晋书·舆服志》:“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繒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絳摽。”

紫摽的网络释义

紫摽

  • zǐ biāo ㄗㄧˇ ㄅㄧㄠ 紫摽
  • 亦作“ 紫褾 ”。摽,通“ 标 ”。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晋书·舆服志》:“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绛摽。”《宋书·礼志五》作“紫褾”。
  • 汉字详情

    [zi]
    部首: 627
    笔画: 12
    五笔: HXX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PVIF
    四角: 22903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2) 同本义

    紫,帛黑赤色也。——《说文》

    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

    玄冠紫緌。——《礼记·玉藻》

    紫衣狐裘。——《左传·哀公七年》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

    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披紫衣。——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

    披紫裳。

    绾黄纾紫。——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紫玉(紫色的宝玉;箫笛。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紫衣(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袈裟);紫衫(紫色的衣衫)

    (5) 古人因相传“老子”有紫气,故以紫为祥瑞的颜色 。如:紫房(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称“紫府”);紫皇(道教传说的天帝)

    (6) 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正阳门径通黄道,长朝殿端拱紫垣。——《水浒传》

    (7) 又如:紫微垣(星座名。星相家认为由它的明暗可以判断皇家的兴衰)

    名词

    (1) 紫色的衣服和绶带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韩非子》

    怀金垂紫。——《后汉书》

    (2) 姓

    英文翻译

    purple, violet; amethyst;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h3 [宝安腔] zu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沙头角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陆丰腔] zih3 [东莞腔] zu3 [梅县腔] zi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將此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tsĭeciex/ziee
    biào,biāo [biao]
    部首: 330
    笔画: 14
    五笔: RSFI
    五行:
    仓颉: QMWF
    四角: 51091

    详细解释

    biāo

    动词

    (1) 挥之使去

    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孟子》

    (2) 抛弃

    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3) 另见 biào

    其它字义


    biào

    动词

    (1) 捶胸;击

    摽,击也。从手,票声。字亦作抛。——《说文》

    寤辟有摽。——《诗·柏舟》

    长木之斃,无不摽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2) 又如:摽辟(捶胸)

    (3) 落下

    摽有梅,其实七兮。——《诗·召南·摽有梅》

    (4) 又如:摽落(落下);摽梅(梅子成熟而落下,比喻女子应当结婚的年龄)

    (5) 用胳膊紧紧地钩住 。如:两个人摽着胳膊走

    (6) 捆绑或互相缠绕在一起 。如:把口袋摽在车架子上。引申为结合。如:大伙摽成了一股劲;他们老摽在一起

    (7) 另见 biāo

    动词

    (1) 捶胸;击

    摽,击也。从手,票声。字亦作抛。——《说文》

    寤辟有摽。——《诗·柏舟》

    长木之斃,无不摽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2) 又如:摽辟(捶胸)

    (3) 落下

    摽有梅,其实七兮。——《诗·召南·摽有梅》

    (4) 又如:摽落(落下);摽梅(梅子成熟而落下,比喻女子应当结婚的年龄)

    (5) 用胳膊紧紧地钩住 。如:两个人摽着胳膊走

    (6) 捆绑或互相缠绕在一起 。如:把口袋摽在车架子上。引申为结合。如:大伙摽成了一股劲;他们老摽在一起

    (7) 另见 biāo

    英文翻译

    throw out; push out; strike

    方言集汇

    ◎ 粤语:piu1 piu5
    ◎ 客家话:[梅县腔] biau1 [台湾四县腔] piau3 peu3 [客英字典] piau3 biau1 [海陆丰腔] piau3 [陆丰腔] p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撫招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pʰĭɛuphjeu/ph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