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后汉书 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语用法
糟糠之妻不下堂作宾语、定语;指爱惜患难之妻。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国语词典
(谚语)不能抛弃共患难的妻子。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网络释义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之妻不下堂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米,曹声。从米,与制酒有关。本义: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
(2) 同本义
糟,酒滓也。——《说文》
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醫酏糟。——《周礼·酒正》。注:“糟,醫酏之不醫者,醫者曰清。”
稻醴清糟。——《礼记·内则》。注:“糟,醇也。”
邻有糠糟。——《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何不餔其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糟鼻子(酒糟鼻;红鼻子);糟油(加入甜糟或酒糟调制的油。用来浇拌凉菜或做醮食用);糟魄(酒滓。同“糟粕”);糟坛(饮酒聚会的地方。即“酒坛”);糟头(酒鬼,斥骂喜饮酒的人)
(4) 指粗恶的食物 。如:糟食(粗劣的食物)
动词
(1) 以酒或酒糟渍物
公不见肉糟淹更堪久邪?——《晋书·孔群传》
(2) 又如:糟鱼(腌后用酒糟渍之,再经烹烧而成的鱼);糟腌(糟淹,糟醃。用酒或糟加上盐及其他调味品腌制食品)
(3) 糟蹋 。如:糟趾(糟蹋;蹂躏);糟扰(骚扰)
形容词
(1) 俗称事物败坏为糟
这事更糟了,怎么和尚脑袋上长出辫子来呢?——《儿女英雄传》
(2) 腐烂 。如:糟朽;这根柱头糟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1 zau1 [陆丰腔] zo1 [海陆丰腔] zo1 zau1 [客英字典] zau1 [梅县腔] zau1 [东莞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zau1 zo1 [宝安腔] zau1
◎ 潮州话:z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糟 | 作曹 | 精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tsɑu | cau/z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米,康声。本义: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
(2) 本作“穅”,“康”。谷的外壳
邻有糠槽而欲窃之。——《墨子·公输》
(3) 又
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4) 又如:糠菜半年粮;糠覈(糠中的粗屑。形容粗糙的饭食);糠粞(谷皮碎米。指粗劣的粮食);糠灯(一种照明用具。以苏子油渣杂粟糠抟在蓬梗上点燃。旧时吉林民间多用之)
(5) 小麦种子、黑麦种子或其他禾谷的碎裂皮层,从籽粒上分离出来,特别用于家畜饲料
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琵琶记·糟糠自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ng1 kong1 [东莞腔] hong1 kong1 [台湾四县腔] hong1 kong1 [客英字典] kong1 hong1 [沙头角腔] hong1 [梅县腔] hong1 [宝安腔] hong1 [客语拼音字汇] hong1 h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康 | 苦岡 | 溪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khang/qang | kʰɑ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之 | 止而 | 章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tɕĭə | cji/tjio |
详细解释
qī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女,从屮,从又。“屮”象家具形,又是手。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本义:男子的正式配偶)
(2) 同本义
妻,妇与夫齐者也。——《说文》
庶人曰妻。——《礼记·曲礼》
(3) 又
天子有妻、有妾。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妻也者,亲之主也。——《礼记·哀公问》
妻者,夫之合也。——《春秋繁露》
夫妻反目。——《易·小畜》
令妻寿母。——《诗·鲁颂·閟宫》
(4) 又如:妻妾(嫡妻与侧室);妻房(妻室,妻子);妻儿(妻和儿女;妻);妻姊妹婚(再与亡妻之姊、妹缔结婚姻);妻谒(透过得宠的女子去干求请托)
(5) 周代宫中女御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
(6) 另见
qì
动词
(1) 以女嫁人
黥布归 芮, 芮妻之。——《汉书·吴芮传》。注:“妻,嫁女与人也。”
妻娶(嫁人和娶妻)
(2) 娶女子为配偶
齐侯又请妻之。——《左传·桓公六年》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孟子》
(3) 奸淫
妻略妇女。——《后汉书》
妻略(奸污霸占)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1 [台湾四县腔] ci1 ci5 [客英字典] ci1 [客语拼音字汇] qi1 [沙头角腔] ci1 [东莞腔] ci1 [宝安腔] ci1 [陆丰腔] ci1 [海陆丰腔] ci1 ci5
◎ 潮州话:c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妻 | 七稽 | 清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sʰiei | che/cei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下 | 胡雅 | 匣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x/he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o2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ang2 tong2 [宝安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ng5/deng5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唐 | 徒郎 | 定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dang | dʰ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