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荔枝

fěn lì zhī [ fen li zhi]
注音 ㄈㄣˇ ㄌ一ˋ ㄓ

词语释义

1.亦作"粉荔"。 2.唐代洛阳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状作为节日食品。

词语解释

  1. 亦作“ 粉荔 ”。 唐 代 洛阳 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状作为节日食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洛阳岁节》:“ 洛阳 人家,正旦造丝鷄、葛燕、粉荔枝。” 明 瞿祐 《四时宜忌·正月事宜》:“ 洛阳 人家,正月元日造丝鷄、蜡燕、粉荔枝。十五日造火鹅儿,食玉粱糕。”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粉荔》:“《玉烛宝典》云: 洛阳 人家,正旦造丝鸡、蜡燕、粉荔枝。故 宋 人贺正启有‘瑞霙饯腊,粉荔迎年’之句。”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粉荔”。 唐代洛阳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状作为节日食品。

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岁节》:“洛阳人家,正旦造丝鷄、葛燕、粉荔枝。”
明瞿祐《四时宜忌·正月事宜》:“洛阳人家,正月元日造丝鷄、蜡燕、粉荔枝。十五日造火鹅儿,食玉粱糕。”
明杨慎《艺林伐山·粉荔》:“《玉烛宝典》云:洛阳人家,正旦造丝鸡、蜡燕、粉荔枝。故宋人贺正启有‘瑞霙饯腊,粉荔迎年’之句。”

粉荔枝的网络释义

粉荔枝

  • 粉荔枝
  • 【注音】:fěn lì zhī/qí
  • 【释义】:1.亦作"粉荔"。 2.唐代洛阳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状作为节日食品。
  • 汉字详情

    fěn [fen]
    部首: 610
    笔画: 10
    五笔: OWV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FDCSH
    四角: 989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米,从分,分亦声。本义:米细末。亦指谷类、豆类作物子实的细末)

    (2) 同本义

    粉,傅面者也。——《说文》

    藻火粉米。——《书·益稷》。郑注:“粉米,白米也。”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世说新语·汰侈》

    (3) 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世说新语·容止》

    (4) 又如:脂粉;粉面(傅粉的脸)

    (5) 泛指细末状物质 。如:粉沸(粉末飞扬腾涌);粉节(带有白粉的竹节。亦借指竹)

    (6) 用米、豆类或马铃薯等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

    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儒林外史》

    (7) 又如:米粉;炒粉;凉粉;粉汤(粉丝汤);粉团(食品名。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8) 绘画用的颜料 。如:粉墨(绘画用的白粉与黑墨。泛指绘画颜料);粉绘(粉缋。彩色的图画)

    动词

    (1) 研成粉末;粉碎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释名》

    (2) 又如:粉零麻碎(极言粉碎);粉骨捐躯(谓粉碎骨,献出生命)

    (3) 涂饰;粉饰 。如:粉拂(粉扑。敷粉时用以蘸粉拍脸);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4) 奖饰,称誉 。如:粉饰

    形容词

    (1) 白色的;带白色的;粉红色的

    粉粳五十斛。——《红楼梦》

    (2) 又如:粉粳(呈粉红色的粳米);粉巾(白色汗巾);粉白(形容女子面容白皙、姣好;亦形容洁白);粉色(白色;亦指粉红色。常用以形容有关艳情的事件)

    英文翻译

    powder, face powder; pla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fa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宝安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3 [梅县腔] fun3 [东莞腔] fun3 [陆丰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八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方吻上聲合口三等pĭuənpyonx/piuun
    [li]
    部首: 301
    笔画: 9
    五笔: ALL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TKSS
    四角: 444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草名。即“马蔺” 。又名“马荔”。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长而坚硬,叶片狭线形,花蓝色。花及种子可入药,叶可造纸,根可制刷子

    (2) 荔枝 。如:荔子(即荔枝)

    英文翻译

    lichee

    方言集汇

    ◎ 粤语:l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6 [客英字典] lai1 li5 [沙头角腔] lai1 [东莞腔] lai3 [台湾四县腔] li5 [梅县腔] li5 [宝安腔] lai1 [客语拼音字汇] lai1 lai4 li3
    ◎ 潮州话:l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智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liehlĭe
    zhī [zhi]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FC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JE
    四角: 44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 同本义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4)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5)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6)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量词

    (1)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又如:一枝苹果花

    (3)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4)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英文翻译

    branches, limbs; branch off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zi1
    ◎ 客家话:[东莞腔] zi1 [陆丰腔] zhi1 gi1 [梅县腔] gi1 tje1 [宝安腔] zi1 |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zi1 [沙头角腔] zi1 [台湾四县腔] gi1 zih1 [客英字典] zhi1 [海陆丰腔] gi1 zh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