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帙

piān zhì [ pian zhi]
注音 ㄆ一ㄢ ㄓˋ

词语释义

1.指书籍的篇卷。

词语解释

  1. 指书籍的篇卷。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説,分门另録,似无不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四:“查 中 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引证解释

⒈ 指书籍的篇卷。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阮孝绪《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説,分门另録,似无不可。”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卷四:“查中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篇帙的网络释义

篇帙

  • 篇帙
  • 1.指书籍的篇卷。《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录》,亦另录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说,分门另录,似无不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四:“查 中 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 汉字详情

    piān [pi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YNA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HSB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扁声。本义:竹简)

    (2) 同本义;简册。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

    篇,书也。…谓书于简册可编者也。——《说文》

    著文为篇。——《论衡·书说》

    著之于篇。——《汉书·公孙宏传》

    故事绝于常篇。——《游天台山赋》

    (3) 又如:篇翰(篇章;篇简);篇卷(指书籍);篇册(犹书籍);篇典(典籍);篇秩(书籍的篇卷);篇次(谓书籍中篇章的顺序)

    (4) 特指诗歌、辞赋等文艺著作

    管仲相齐,造《轻重》之篇。——《论衡·案书》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篇咏(诗歌著作);篇翰(一般指诗文);篇句(犹章句);篇技(谓创作诗文的才能)

    (6) 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篇记;篇条(犹篇章);篇体(谓文章的体裁);篇辞(篇章,文章);篇题(篇章的标题);篇首(篇章的开头);篇末(篇章的结笔)

    (7) 曲艺名词。东北二人转所用,指各类内容的固定唱词,可随机穿插入段子中,用以状人、绘景、描声、形物 。如“美人篇”、“袍带篇”、“山景篇”等

    量词

    (1) 一件文艺作品

    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王充传》

    《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汉书·艺文志》

    世无一卷,吾有百篇。——《论衡·自纪》

    (2) 又如:一篇文章;几篇恐怖故事

    (3) 一张报纸、一份杂志或出版的刊物 。如:歌篇儿;这本书缺了一篇儿;三篇儿纸

    英文翻译

    chapter, section, essay, article

    方言集汇

    ◎ 粤语:pi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en1 [陆丰腔] pian1 [台湾四县腔] pien1 [客英字典] pien1 [海陆丰腔] pien1 [东莞腔] pen1 [宝安腔] pen1 [梅县腔] pien1 [客语拼音字汇] pi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芳連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pʰĭɛnphjen/phien
    zhì [zhi]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RW
    五行:
    仓颉: LBHQO
    四角: 452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失声。本义: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

    (2) 同本义

    帙,书衣也。——《说文》。今人谓之函。

    合为三帙,三十卷。——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3) 又如:帙帷(包书的布套)

    (4) 书;书的卷册、卷次

    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宋· 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

    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略。——清· 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

    (5) 又如:道帙(道家的书);一帙(一册书;一套书)

    动词

    整理书籍

    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杜甫《晚晴》

    英文翻译

    book cover; satchel or bag

    方言集汇

    ◎ 粤语:dit6
    ◎ 客家话:[梅县腔] zhit7 [海陆丰腔] zhit7 [客英字典] zhit7 [宝安腔] zit7 [台湾四县腔] tsi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一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ɖʰĭĕtdrit/d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