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金 元 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 汉 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
宋 汪藻 《论侨寓州郡札子》:“比 金 人入寇,多驱两 河 人民,列之行阵,号签军。”《金史·兵志》:“故 混源刘祁 谓 金 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边衅,輒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元史·世祖纪五》:“ 阿朮 、 阿里海牙 因言:‘我师东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詔中书省签军十万人。”
指被强行抽调的丁壮组成的军队。
宋 李纲 《奏陈防秋利害札子》:“其侵犯 淮 淝 及 光山 、 六安 等处,止是 李成 、 孔彦舟 叛将签军。”
引证解释
⒈ 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
引宋汪藻《论侨寓州郡札子》:“比金人入寇,多驱两河人民,列之行阵,号签军。”
《金史·兵志》:“故混源刘祁谓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边衅,輒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
《元史·世祖纪五》:“阿朮、阿里海牙因言:‘我师东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詔中书省签军十万人。”
⒉ 指被强行抽调的丁壮组成的军队。
引宋李纲《奏陈防秋利害札子》:“其侵犯淮淝及光山、六安等处,止是李成、孔彦舟叛将签军。”
签军的网络释义
签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竹,佥声。本义:署名押字)
(2) 同本义 。如:请你签个字;签合同;签押房(官员批阅公文的地方);签任(受签署任用的人;官吏)
(3) 用简单的文字拟具意见 。如:签揭(贴签写出要点);签贴(签注意见贴在正文上的字条)
(4) 粗粗地缝合起来 。如:把袖口签上
(5) 引,导引 。如:签合(导引会合);签河(为分水护堤而开筑的引河)
(6) 下令征调 。如:签军(战时征调兵员)
(7) 刺;插 。如:签钉(栽插)
名词
(1) 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多用竹、木做成 。如:朱签;火签;签军(金元时一遇战事,多强迫汉人壮男当兵,因非正军,只服苦役,称为“签军”);签解(持签牌押送);签票(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凭证)
(2) 公文体制的一种
(3) 签子 。一种用竹木或铁丝制成的尖细棍子。亦用作量词,犹串。如:签堤(用竹桩加固的防水堤)
名词
(1) 标识,标签
籤,验也。——《说文》
记识曰籤。与检略同。——《通俗文》
(2) 又如:书签;签题(书册的标签);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指示时刻的指针);标签;浮签;签帙(标签和书套);签轴(加有标签便于检取的卷轴);签牌(标签)
(3) 漏箭 ,古代漏壶上记时的竹签,上有刻度。如:签筹(更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签声(古代晚间报更时,更签掷地的响声)
(4) 古代官府拘捕、惩罚犯人的凭证 。以竹片制成,上有文字等标记。如:签疏(签呈和疏奏);签票(捕人的文书);签告(经检复后发给的授职证书)
(5) 寺庙中求神占卜凶吉所用的竹片,其上写有凶吉祸福的词句(多以诗的形式) 。如:求签;神签(求神占卜吉凶所用的竹片);签诗(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签诀(犹签诗);签谱(犹签诗)
(6) 背面涂有胶,用时润湿即压贴于某表面的纸片 。如:航空邮签
(7) 挖剔用的尖头用具 。如:牙签;签子(即扦子。尖锐细长的杆状物)
动词
(1) 签署意见或题写姓名于简札 。如:签记(题署签条);签题(书籍封面的标题);签补(签发补充)
(2) 刺入;插入 。如:签爪(用竹签刺手指或足趾的残酷刑罚) 注:“唐音癸籖”的“籖”不作“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名词
(1)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