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筹笋”。竹筹和筷子。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十:“波渌紫屏风,螺红碧筹筯。”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遁迹记》:“虽析诸峯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筹笋”。竹筹和筷子。
引唐元稹《遣春》诗之十:“波渌紫屏风,螺红碧筹筯。”
苏曼殊《娑罗海滨遁迹记》:“虽析诸峯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
筹箸的网络释义
筹箸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夀声。本义:计数的用具)
(2) 壶矢。古代投壶用的签子,形如箭笴
筹,壶矢也。——《说文》。谓投壶之矢为 筹。
筹室中五扶。——《礼记·投壶》。注:“矢也。”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
(3) 签筹;算筹 。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的物品的凭证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又如:竹筹;筹马(古时投壶计数的用具)
动词
(1) 算计
运筹帷幄之中。——《史记·高祖纪》
(2) 又如:筹设(计划设置);筹计(盘算);筹昏(谓无法算计)
(3) 策划
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统筹(统一筹划);筹运(制定策略;谋划。犹运筹);筹历(推算历法)
(5) 筹措。谋划措办;设法筹集 。如:筹度(谋划;计划);筹借(设法借用;筹划借款)
量词
条,个,位。用以指人的多少
背后只见赶上三筹好汉,也将杀来。——《水浒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 同本义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 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 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
亦辍箸曰。
(3) 又
独一箸间。
(4)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动词
(1) 通“著”。显明;显示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2) 撰写,写作。后作“著”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3)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陆丰腔] chu3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chu6 [客英字典] chu5 [台湾四县腔] cu5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著 | 陟慮 | 知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trioh/tivh | ţĭo |